标签列表

高考状元受敕封:用文化糟践文化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07-27 17:39:24

所谓对高考“状元”的追捧,还把“康熙皇帝”请出来“敕封”,实在不过是以文化的名义糟践文化的闹剧,是传统外衣下贩卖伪传统。

据媒体报道,位于山西晋城的“皇城相府”于7月25日举办了2015年全国高考状元敕封典礼,有来自甘肃、吉林、内蒙古、山东、河北、河南、山西7省自治区的10名高考状元接受“康熙皇帝”敕封。(昨日中国日报网)显然,无论是举办者还是参加者,都有着自以为是的喜悦,然而我却为他们悲哀。

将“状元”一词跟高考结合到一起,大约是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事情。之前70年代恢复高考时并没有这一说法,尽管这一说法的出现刚开始时属于调侃,但作为一种语言现象不过折射出文化已经更趋混淆和衰败的性质,后来“高考状元”一词越来越流行并走上台面,只是文化的日趋混淆、衰败而已。因为,“状元”与高考实在是风马牛不相及,作为调侃已经勉强,承认调侃具有合理性也算未尝不可,但走上台面则只能说是闹剧。

刚把“状元”跟高考结合到一起时,取的是“状元”的第一名涵义,特指全国统考的第一名,这尚是勉强有点理由。然而,所谓全国第一名其实有时候不容易辨别,因为尽管高考有清晰的分数依据,但“第一名”可能并非只有一个人,全国的情况也不是能够搞得很清楚。进而又有了地区差别的障碍,又有了学科的区别,于是,“高考状元”就满天飞起来,有总分的“状元”,有学科的“状元”,省有“状元”,市有“状元”,县有“状元”。当然,这仍然可以认为只是可以一笑了之的滑稽,但各地越来越上台面,不仅正式的话语中越来越多使用“状元”,而且各地张旗挂彩地宣扬“状元”,乃至有“皇城相府”这种失去基本文化羞耻的张扬活动。

查“皇城相府”乃是文渊阁大学士、《康熙字典》总阅陈廷敬在山西晋城的故居,管理者既然是做古文化生意,就理应该知道什么才叫状元。且不论拉来一年中的10个“状元”之可笑(“状元”有10个,还能叫“状元”吗?),但总应该知道高考跟科举的殿试完全不在一个档次的道理。

清朝科举核心的考试有乡试、会试、殿试,通过乡试为举人,通过会试为贡士,通过殿试者为进士。乡试第一名为解元,会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第三名为探花、第二名为榜眼、第一名为状元。其中除解元在举行考试的各省各有一名外,会元及状元全国都只有一名。在参加乡试之前,学子尚要参加县试、府试、院试,通过院试为秀才,方取得参加乡试之资格。清朝实际的科举制度内容远不局限这些,是历朝最为复杂的,但这是基本框架。其中乡试、会试、殿试,乃至县试、府试、院试,没有一种是跟今天高考相当的,因为今天的高考本质属于入学考,而这些科举考试程序都不是入学考,而是对掌握知识程度的考试,是一种身份资格认证考试,在性质上非常勉强才可以比拟为“毕业考”。

一定要从档次上跟高考进行强行比对,也只有获取秀才资格的院试才可以。为什么呢?这只能从清末取消科举时候,不得不发生的资格比对历史实际中寻找理由。清末取消科举,兴办新学,从而涉及到一个无法回避的科举身份跟新学文凭进行平衡的实际,秀才相当于中学毕业,举人相当于大学毕业,进士相当于研究生毕业。这是很模糊的,所谓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没有今天这样有清晰、严格的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分野。其中的基本精神,是提高新学文凭的价值,严重贬抑旧学资格的价值。清末曾办过小学堂的钟伯毅回忆,当时新学小学生毕业可以授予旧式的廪生、增生、附生资格。要知道,清末郑孝胥幕僚、民国时期清史大家孟森,如此人物的旧学资格也才不过廪生而已,而廪生在科举中是尚未考取秀才的生员资格之一。不考虑对旧学资格价值的历史性贬抑,事实承认高考相当于院试的档次,但院试怎么能够有“状元”之称呢?

可见,“皇城相府”之类对所谓高考“状元”的追捧,并且还一本正经把“康熙皇帝”请出来搞什么“敕封”,实在不过是以文化的名义糟践文化的闹剧,是传统外衣下贩卖伪传统而已。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