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西宁市全力打造“新型和谐社区”成效显著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1-03 01:01:08

  新华网西宁11月2日电(丁洪)一直以来,青海省西宁市以“全国和谐示范社区”创建为抓手,始终把推进社区规范化建设、完善社区精细化管理作为社区建设的根本。从2010年起通过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试点项目建设,“一柜式”服务试点工作,把西宁市社区服务主要功能划分为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和志愿服务三大块,努力打造具有医疗保健、体育健身、教育培训、为老服务等功能的商业、生活、文体娱乐等全方位的“一刻钟社区便民利民服务圈”,使全市社区呈现出一个平台,三级社区服务网络、三类服务圈、五支队伍、八个系列服务的“13358”基本构架。西宁市城东区被民政部评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市6个街道办事处被确定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

  夯实基础。2015年,进一步加大城乡社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共争取城乡社区基础设施项目192个,上级补助资金9104.4万元,市级配套资金3441万元,项目总投资达近1.6亿元。其中,省级财政奖补社区建设基础设施项目25个(包括8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城市社区服务中心17个,城镇社区服务站7个,农村社区服务站1个。省级奖补资金2384.4万元,市级配套资金2601万元;省级“三基”2015年地方政府债券投资计划项目167个(165个村、2个社区),省级地方政府债券资金6720万元,市级配套资金840万元。目前,所有项目正在有序进行中。

  积极探索。一是合理划分村级规模。结合全市“三基”目标任务,结合西宁市村规模实际,经多方商讨,联合市委组织部、市财政局下发了《关于合理划分村级规模和调整运转经费、人员报酬的通知》(宁民政[2015]89号),将西宁市917个村由大、小两类合理划分大、中、小三类,按大型村6万元、中型村5万元、小型村4万元的标准核拨村级运转经费。按照一类社区10万元、二类社区8万元的标准核拨社区运转经费。二是全面建立社区服务群众制度。建立《西宁市社区服务群众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强化基层经费保障,首次为全市每个社区落实了每年10万元服务群众专项经费,共计下拨市级补助资金450万元,用于提高社区服务群众能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三是启动社区减负工作。为切实做好减负工作,从今年初起,我局通过走访调研、召开座谈会、个别访谈等多种方式,依照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及相关政策规定,结合西宁市实际,年初草拟了《关于建立社区准入制度的实施意见》,制定社区居委会依法履行自治职责社区承担事项、政府委托、部门指导工作三个类别指导目录,多次向各区县政府、市级各职能部门征求意见,对需要社区准入工作事项进行了梳理和界定,围绕加强社区自治和为民服务,对实施意见多次修改。2015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乡社区协商的意见》(中办发[2015]41号)和民政部、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开展社区减负工作的通知》(民发〔2015〕136号)下发后,省民政厅已完成我省《关于减轻社区工作负担提升社区治理能力的意见》的拟定及征求意见工作,待报送省委、省政府办公厅审定下发。西宁市将在省级社区减负意见下发后,认真贯彻并依此再次细化完善。

  规范服务。按照“让群众少跑一趟路、少跨一个门槛、少走一道程序”的要求,在服务功能、办事流程、资源配置、内部管理和办事环境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和实践,实现居民办事从“多口受理”向“一口受理”的转变,使西宁市社区综合服务平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水平不断提升。积极推行“一柜式”服务,“一柜式”服务模式实行首问责任、分办落实、组织协调、投诉处理等规范的业务管理制度,从细节处入手,让人性化服务深入社区。五是按照网格化管理的要求,实现了“多网合一,一网多格,一格多员,责任捆绑、组团服务”的管理与服务模式,初步形成了从以“管理为主”向“服务为主”的转变,从“一个平台”到“一张网络”的发展,形成了“上面千条线”汇聚到“基层一张网”的工作格局,实现了畅通民意诉求,提升服务能力,优化工作作风,促进社会和谐,切实提高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