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拉萨】用一颗虔诚的心感受大昭寺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1-12 19:24:19

  

  最近天天在大昭寺门口逛着,晒着太阳,看着朝圣者,一直没进去过,既然今天下午没事,就进去转转吧。来拉萨这么多天,大昭寺都还没去,这效率实在是太低了,对于一般的游客来说,一天可以去逛完布达拉宫,大昭寺甚至更多的地方。而现在的我,喜欢花更多的时间,呆在一个地方。其实对于我这个还是上班的人来说,这种在拉萨发呆的日子,休闲的日子实在是太奢侈了!可我是如此迷恋这样的奢侈,生活不就该如此吗?

  引用下百度的资料,介绍下大昭寺

  大昭寺位于拉萨的寺院。又名“祖拉康”、“觉康”(藏语意为佛殿),始建于唐贞观二十一年(647年),是藏王松赞干布为纪念尺尊公主入藏而建的,后经历代修缮增建,形成庞大的建筑群。

  大昭寺是位于拉萨老城区中心,是一座藏传佛教寺院,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距今已有1350年的历史。大昭寺在藏传佛教中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2000年11月,大昭寺作为布达拉宫的扩展项目被被批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去拉萨而没有到大昭寺就等于没去过拉萨”。这是大昭寺里著名的喇嘛尼玛次仁的话,也是几乎每一个旅行者都同意的观点。

  历史

  大昭寺始建于七世纪吐蕃王朝的鼎盛时期,建造的目的据传说是为了供奉一尊明久多吉佛像,即释迦牟尼8岁等身像。该佛像是当时的吐蕃王松赞干布迎娶的尼泊尔尺尊公主从加德满都带来的。之后寺院经历代扩建,目前占地25100余平方米。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大昭寺内供奉的是文成公主从大唐长安带去的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而尼泊尔带去的8岁等身像于八世纪被转供奉在小昭寺。 大昭寺建造时曾以山羊驮土,因而最初的佛殿曾被命名为“羊土神变寺”。1409年,格鲁教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为歌颂释迦牟尼的功德,召集藏传佛教各派僧众,在寺院举行了传昭大法会,后寺院改名为大昭寺。也有观点认为早在9世纪时已改称大昭寺。清朝时,大昭寺曾被称为“伊克昭庙”。

  

  这是大昭寺的门票,85元RMB一张,制作很精美,随着视角的改变,里面的图案也会发生变化。比普通的那种白板明信片精致许多。许多人去大昭寺都会逃票,因为藏民到大昭寺是免费的,每天早上会有大量的藏民拥进大昭寺,所以很多游客可以混进去。至于我,真的从没想过逃票,一,我觉得自己穿着,肤色人家很容易分辨出来。二,寺庙这些地方本来就应该是心诚则灵的态度,连门票都不愿意买,那怎么算诚心呢!

  

  在拉萨几乎每天都在大昭寺附近转着,看游客,看朝圣者等等,这是其中一天的照片。

  

  走进大昭寺检票大门,里面是一个四方形的小院子,里面站满了人,就是刚进来的一个旅行团。

  

  这是小院左边的建筑,拍这张照片是因为我非常喜欢拉萨人民对鲜花的热爱,无论是大街小巷,又或则是像大昭寺这样的寺庙里,窗台外总是会摆满花盆,并种上花草,从某种角度也反应了拉萨这种休闲愉悦的生活节奏,热爱生活的一种态度!

  

  院子的左前方看到一口直径约三米的铜制大水缸,里面有很多纸币,可以清楚看到各个国家的纸币。我也从口袋拿出一张纸币,尽量把它拉平,放在水里。听说是要看到钱一直沉下去是最好的。其实,真实的含义我并不知晓,只知道在这里,照着做就行了,有那么一份诚挚的心就行了,我想佛主会原谅我的无知的。

  

  沿着大水缸往里面跨进来,又是一个院子,正前方挂着几幅图案,上面这一对白羊,白羊是西藏人民的镇魔之神,吉祥圆满的象征,下面找来这个白羊故事的典故,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身躯巨大的魔女,仰卧西藏。在苯教四大神山的镇佑之下,雪域安康,但魔女之血悄然奔流。

  7世纪中叶,信奉佛教的尼泊尔尺尊公主携一尊释迦牟尼八岁等身不动佛像,嫁入布达拉宫。松赞干布答应给年轻的王妃修建一座寺庙供奉佛像。尺尊公主聘用尼泊尔工匠建造的寺庙,屡建屡塌。尺尊公主持一千升金粉,礼请精于风水的文成公主堪舆地势。文成公主相看地望,发现拉萨城中心乃魔女心脏,寺庙基址的“沃塘湖”,由魔女心血汇成。于湖畔筑寺,需先用一千只白羊,从果噶拉山驮运土石填平沃塘湖。

  几天之后,从果噶拉山至沃塘湖,驮运土石的白羊络绎不绝。路人看见,白羊的脊背被沉重的石土磨破,流淌的鲜血洒在果噶拉山至拉萨城的路上。湖一点点被填平,恢宏的寺庙拔地而起。寺庙落成之日,定名“大昭寺”,藏文“热阿曲朗祖拉康”,意思是“山羊负土幻化的释迦神庙”。

  开光仪式上,一尊石雕白羊与佛教诸神一起供奉寺内,享受香火朝拜。由此,白羊作为镇魔之神,成为吉祥圆满的象征。这段传说以壁画形式,图绘于大昭寺经堂。

  

  文成公主为大昭寺指明地址后,浩大的填湖建寺工程就开始了。藏族的传说是:填湖用的土是白山羊驮来的。今天我们都知道,牦牛是高原之舟,是西藏传统的运输工具,可当时建大昭寺为何用山羊?充满神秘的解释是,文成公主推算出如果不用山羊驮土,那土就永远不能把湖填平。如果从历史的角度来看,我们可以做如下推断:在拉萨河谷建造大昭寺是松赞干布政治谋略的一个重要方面:一方面为迁都做准备,使吐蕃王朝走出狭窄的山南地方,另一方面是摆脱山南旧贵族势力的牵制。而拉萨河谷是西藏农业文明与牧业文明的交界处,吐蕃王朝算是一个以农耕为主的部落,当时,松赞干布刚刚征服拉萨河谷北面的一个叫苏毗的牧业部落。松赞干布要用牦牛来驮土的话,就得从山南征调,那样势必引起贵族强烈抵制,还不如用征服来的牧业部落的山羊来干,即经济又省事。

  有趣的是“羊驮土”这件事还形成了一座城市的名字。藏语里面“白山羊”发“热”音,“土”发“萨”音,久尔久之,“热萨”演变为“拉萨”,其意义也由“白山羊驮土”转为“圣地”了!

  

  沿着酥油灯走向大昭寺主殿佛堂,这之后,不允许拍照,所以没有光影的记录……

  

  一层参观完毕,我来到了第二层。第二层就可以拍照了。 天空蓝得让我不可相信,白云好似就飘浮在我的头顶,就好像只要我一伸手就能触碰到朵朵白云。而此时这样的天空下,耸立着金光闪闪的大昭寺的金顶,更是耀眼。 这样的环境,这样的人文,我不由自主的变得沉静起来。一个人跑到大昭寺的一角,用相机记录着我眼里的大昭寺和拉萨的天空。

  

  

  大昭寺二楼的一处拐角,围着一群藏民,旁边有一处佛像,不知道为啥放在这里,具体也不知道,神圣的佛像,我还是不做啥多评论,言多必失。

  

  

  这座土木结构的寺庙,主殿三层,殿顶覆盖着西藏独具一格的金顶,阳光下浮光耀金,光彩夺目。

  

  

  

  大昭寺屋顶,下面是大昭寺广场,前方可以看到布达拉宫。

  

  大昭寺门前的广场

  

  从大昭寺屋顶所拍摄的布达拉宫视角

  释迦牟尼12岁等身像,为什么这一尊如此珍贵呢?因为此像是释遵牟尼在世时,按照释迦牟尼本人形象塑造的。等像塑好后,那些弟子有幸请佛祖释迦牟尼自己给自己的佛像开光加持。藏族人认为它珍贵,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历史价值和文物价值,最重要的是认为见到这个佛和见到2500年前的佛祖没有区别。世上只有三尊佛祖等身佛像。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世时反对偶像崇拜,不立寺供像。在他临终时释迦牟尼只同意以自己三个不同年龄时的模样塑像,并亲自为塑像绘图。这三尊佛像中,以十二岁时释迦牟尼身为皇子的鎏金铜像最为精美与尊贵。该佛像后从古印度流入中国,又经唐代文成公主带入西藏,原供于小昭寺。小昭寺主供的释迦牟尼八岁鎏金铜像原供于大昭寺,也是这三尊珍贵佛像之一。

  这里插一段文献,从网上找到的:

  传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即将圆寂时,他的弟子们肯求佛祖留下真实的形象,以便世世代代指点迷津。佛祖点头同意了。弟子们于是塑造了佛祖八岁、十二岁和三十岁不同时期的等身像。其中八岁、十二岁的等身像是请释迦牟尼的奶妈描述了佛祖年少时期的模样后塑造的。释迦牟尼亲自对三尊佛像做了加持后,便在菩提树下圆寂了。

  后来,释迦牟尼的八岁等身像供奉在尼婆罗(现在的尼泊尔)王宫;三十岁等身像供奉在天竺(今印度);十二岁等身像供奉在中国。

  公元七世纪时,称雄雪域高原的土蕃王松赞干布统一了雪域高原的各个部落,先后与尼泊尔和中国联姻,娶尼泊尔的尺尊公主为妻,而后又派人远赴长安迎娶唐太宗的宗室女文成公主。尺尊公主的陪嫁礼品是佛祖的八岁等身像;文成公主带到土蕃的是佛祖十二岁等身像。

  尺尊公主给土蕃带来了佛教文化,文成公主给土蕃带来的是唐朝先进的农耕和纺织技术。仔细观察,现在西藏的社会生活还随处可见汉文化的影响,象藏医的望、闻、问、切手法;民居墙体的水样花纹;寺庙的金顶和斗拱;女子服饰的后腰垫,等等。

  当文成公主一行刚进入拉萨河谷时,装载着佛像的木轮车陷在拉萨河谷的一片沙地中,任凭四个大力士怎样推,木轮车还是纹丝不动。文成公主说,看来佛祖愿意被供奉在这里了。于是,松赞干布听从了文成公主主张,专门修建了供奉佛祖的小昭寺,并将寺门面东,向着长安的方向。

  松赞干布又想为尺尊公主建大昭寺,以供奉佛祖的八岁等身像。文成公主用中原汉地的办法打挂占卜,对松赞干布说,雪域高原如同罗刹女魔的形状,而女魔的心脏正好处在拉萨谷地中间的湖泊。只有在此建寺,才能镇住女魔,让土蕃兴盛。松赞干布非常高兴的接受了这一建议,用井字型木架架在湖面上,填一层土又架上木架,如此反复,直至填平湖泊,修建了大昭寺。

  松赞干布去世后,土蕃发生了战乱,大昭寺被洗劫一空,寺内供奉的佛祖像也在战乱中毁于一旦。一些高僧和虔诚的贵族,唯恐小昭寺的佛祖像被毁,便偷偷将小昭寺十二岁的等身像藏到了大昭寺的一个小殿内,又用土石将门封死。直到唐中宗将金城公主远嫁土蕃,土蕃才再次掀起了佛教文化热。金城公主查询到十二岁等身像的下落后,起出佛像,供奉在了大昭寺。

  经释迦牟尼亲自加持过的三尊佛像,八岁佛像毁于战乱,三十岁佛像在天竺战乱中,被一些信徒暗地里送到大帆船上,准备飘洋过海送往他乡供奉,不料半途遭遇风暴,船被巨浪掀翻,佛像就此沉没于南太平洋。现仅存于世的就是文成公主带进藏的这尊十二岁等身像。

  在拉萨有个说法,不去大昭寺就等于没来过西藏,意为大昭寺是这个雪域高原的核心和灵魂,因为这里供奉着世界上唯一的一尊经过佛祖亲自加持(开光)的佛像。

  

  在大昭寺里呆了将近三小时,出来后发现时间还挺早的,回去的路上路过小昭寺,所以顺便就进去参观了。小昭寺大门,比起大昭寺似乎真的有些不起眼,尤其是买门票的地方就是左边的一小窗,也没人在门口检票,以至于都不知道哪里买票径直走到里面逛了一圈,一直没人拦着我检票,不过因为没买票走到里面特不安心,所以又出来特地问了喇嘛哪里卖票,再去买了门票,回去再仔细的逛……

  小昭寺位于大昭寺北面约500米处,为西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拉萨名胜之一。通常与大昭寺连称“拉萨二昭”而驰名于世。小昭寺始建于唐代,与大昭寺同期建成,7世纪中叶由文成公主督饬藏汉族工匠建造。寺内供奉的释迦牟尼佛为佛陀12岁时之等身像,是文成公主由长安携带进藏,成为西藏最珍贵的历史文物,后移至大昭寺,又将公主携带的另一个尊佛移至小昭寺。 小昭寺又名上密院,藏语叫“居堆巴扎仓”,属藏传佛教格鲁派密宗最高学府之一。西藏自治区位于拉萨城的东北部,八廓街北约500米处。

  

  

  寺庙门口永远少不了信徒磕长头的身影

  

  无法想象每天从早到晚重复这一样的动作,这一切只因为信仰!

  

  围绕在小昭寺主殿外的转经筒

  

  

  这是从小昭寺屋顶拍摄到的布达拉宫。

  

  沿着指示牌,走进了大昭寺主殿佛堂,浓烈的酥油香扑鼻而来,喇嘛的诵经声在耳边喃呢而起,殿堂光线微暗,无数的酥油灯在眼前摇摆。遥望四周,一尊尊佛像沿着墙壁四周紧紧的排开,而正前方坐落着两尊巨大的佛像,看到他们一下子让人肃然起敬。站在大殿里,这环境,这氛围,仿佛置身于西游记里的西天佛祖圣地-----不,这里应该就是真正的佛祖圣地。有多少虔诚的信徒,不远千里,磕着长头,用身体丈量着大地,从四面八方缓缓叩来,不就为了能亲自匍匐在佛祖面前,亲眼目睹一下佛祖的真容么。这一刻,是多少人蒙昧以求的时刻,为了这一刻,付出多少的辛苦也是值得的,这一个殿堂,是多少人一生追随的地方呀。想着想着,不自觉地沉浸在了其中……

  一直以来,我都没有什么宗教信仰,但每次行走到在他乡,遇到寺庙,教堂等地方,我也都会入乡随俗,怀着一颗平常心,进去感受一下,不管信与不信,那一刻,至少我是尊敬这一切的。 而身处大昭寺殿堂此刻的我,似乎真的感受到了佛祖近在身边,一颗挚诚的心在心底燃起。这一刻,我忽略了周围的人,顺着殿堂的走廊,一位一位佛像的拜过去,在每一位面前真心的为亲人们祈祷,希望他们一切都好,并送上自己的香油钱,就这样重复的祈祷着,因为真的是由心的希望,亲人们真的能身体健康,平安!

  当走到12岁释迦摩尼等身佛像前,想到了对于信徒来说,这就等于看到了真正的佛主,想到了我的奶奶,也是佛教的信徒,只是她远在家乡,而我就站在了这里。不知不觉的有些激动了,看着佛祖,一切辛酸苦辣在脑里浮现……似乎这一刻,精神有了信仰,那些未曾解开的迷茫在这里似乎有了些方向……不知不觉,静下了心,没有太多的心里话,只是站在佛主面前,默默的为这一切而祈祷这,希望一切都好……一站,我就站了许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