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关系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1-16 18:04:17
时下,中外热议习马会,尤其是双方见面时握手81秒,谈论马先生不再患虑,重发此文不再敏感。
马英九先生此举用意何在
2月7日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在新春茶会上宣示,为坚持九二共识,未来“政府机关文书”用语一律称“对岸”或“大陆”,不称中国。
据台湾“中时电子报”报道,马英九表示,现行“政府”文书上面,经常出现“中国”二字,但是这种称呼方式,不符合两岸“九二共识”中“一个中国,各自表述”对等尊严的沟通与谈判基础。
因此,马英九要求各级官员,在公开场合谈论两岸关系或相关政策时,遣词应更谨慎,应称“对岸”或是“大陆”,避免提到中国,如外事部门及其它单位公文也应比照办理。
据了解,马英九之所以特别为台当局各部首长详细说明两岸关系的法理论述,是有感于两岸关系全面开展,因为几乎各部都有机会接触到两岸事务。
然而部分专业部门的官员未受训练,政治敏感度不足,常因措辞不当引来绿营见缝插针,因此马英九才会罕见地对全体官员阐释自己对两岸关系的论述,提供给各部在说明两岸政策时作为依循准则。
读了这则报道,我想起去年(2010年)11月在台湾旅游时,有机会接触那里百姓时就随意交谈几句。我发现,一些台湾民众、特别是年轻人,常说“你们中国如何如何,我们台湾如何如何”,听了很不顺耳,似乎台湾不是中国。听到这种说法,我总笑着说:“你们台湾也是中国啊!”对方有的笑笑,有的点点头,有的沉默不语。
台湾历史上长期受荷兰、日本殖民主义统治,蒋介石去台后在对原住民政策上有失误(以“228”惨案为标志),海峡两岸历史上长期隔绝,现在又各有行政体分别管理,再加上陈水扁八年的“去中国化”宣传,多种原因使台湾部份百姓、尤其是年轻人的中国观念逐渐淡化。在台湾地区行政部门的官员中,脱口称大陆为“中国”,甚至书面上也如此行文,不仅给“台独”势力找到攻击话柄,而且也会不知不觉地影响到民众的观念。
马英九先生此举,乃一箭双雕。一是坚持“一个中国”,旗帜鲜明地反对“台独”;二是坚持“一个中国,各自表述”, 寻求与大陆进行“对等尊严的沟通与谈判基础”。
对马先生的深苦用心,我完全理解。他坚持一个中国,有利于反对“台独”。我不仅赞成台湾当局这样做,而且也主张大陆也这样做。在我们这里,不仅在民众中,也在官员中,类似“我们中国,你们台湾”或“中国如何如何,台湾如何如何”的说法、甚至书面行文,也时有所见。
现在两岸旅游交往日趋频繁,随着自由行的开放,双方民众直面交流的机会越来越多。海峡两岸之间的旅游是中国两个地区之间民众的“国内旅游”,而不是“国际旅游”;两岸民众去对岸旅游用的是 “通行证”,不是 “护照”;人民币与新台币之间的兑换是特定历史条件下一个国家内两个独立关税区发行的货币之间的兑换,不同于两个国家货币之间的“外币”兑换;大陆两岸事务的主管部门是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不是“外交部”;在国家旅游局是“港澳台事务司”,不是“国际合作司”,等等。
为此,笔者认为,有必要在旅游系统内进行海峡两岸关系常识的培训。在与台湾人士的接触中,要称自己是“大陆”,不要自称 “中国”,在与港澳人士的接触中,要称自己是“内地”,也不要自称 “中国”,在讲到两岸四地旅游时,应该说“两岸旅游”、“去台旅游”、“港澳旅游”等,千万不能脱口而出说 “国际旅游”。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