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之下,安有完卵?郑州人在雾霾之下何去何从?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2-02 05:08:09
雾霾之下,安有完卵?郑州人在雾霾之下何去何从?
2015-12-01郑州旅游论坛
郑州旅游论坛
微信号 zzlylt
功能介绍 欢迎关注郑州旅游论坛,一个基于互联网思维,旅行者思维的专家级旅游新媒体。以用户、服务、真实为导向,为郑州市民提供最有价值的旅游攻略、游记、旅游申诉等信息和服务。
雾霾之下
昨天,郑州的AQI指数(即空气质量指数):500!郑州的空气质量指数名副其实“爆表”了。
从上午10点到下午4点,郑州经历了今年以来空气最糟糕的6个小时。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昨晚郑州市启动了今年首个重污染天气预警应急二级响应。露天烧烤和焚烧被叫停,郑州市党政机关、事业单位的公车要停驶15%。
郑州人吸了今年最坏空气
连续几天,郑州空气都是高污染。27日到29日,郑州市空气质量指数(AQI)在176~238之间,其中27日、28日为重度污染,29日为中度污染。而昨天,这种污染一度走到“巅峰”。
“这是今年以来,郑州AQI指数首次出现500。”郑州市环保局专家介绍,AQI达300以上就是严重污染。“AQI最高为500,再往上就爆表了。”
空气污染的严重性,现实的紧迫性,终于在这场遮天蔽日的大雾之下,让所有人为之惊醒。也就在这一天之后,很多人才知道北京原来并不是中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郑州已经有过之而无不及。


雾霾治理已经势在必行
人们在大雾中互相质问和思考,探讨如何解决环境污染的问题。”但是,能怎么样呢?知道了一些原因,明白了一些道理,但并没有找到希望,普遍的情绪是无奈:人们只能就这样等待下一次雾霾天气的到来。
要发展还是要环保?几十年来,中国经济一路高歌猛进,相伴随的则是环境破坏触目惊心。再拿这次北京市空气重污染日应急方案来说,就包括工地、工厂的减产甚至停产。官方一直宣传要“经济与环境一把抓”,而事实证明,“又要马儿不吃草,又要马儿跑得好”往往是不可能的。那么,我们有没有可能痛下决心,即便减缓经济发展的速度,也要保护环境?在经济放缓带来的弊端与环境恶化带来的弊端之间,想好到底承受哪一个了吗?


空气污染之于我们
空气污染还与我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根据北京市环保局的数据,北京PM2.5的污染源中,机动车直接和间接的排放占22%,煤炭污染占16.7%。前者指向人们的出行,后者指向冬季的取暖。如果说取暖问题上选择的余地不大,那么有车一族,能不能尽量多乘公交少开车?想买车的人,能不能尽量选择小排量车?事实上,只要条件允许,恐怕很多人的选择都是与环保背道而驰。边开车边埋怨空气污染,是一件很讽刺的事情。批评政府很容易, 仔细想一想,这两个问题都不易解决,唯一的希望只能寄托于人的远见:不要鼠目寸光,人类要懂得悬崖勒马。
从积极的一面看,这次前所未有的雾霾天气,可以教会我们很多东西。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启示,便是没有人能“独善其身”。空气面前,人人平等——就算用上空气净化器,戴上口罩,但总不能一天到晚“躲进小楼成一统”,而且,单就这种不便已经让人幸福感下降不少。空气面前,也很难打造出一个“特区”。还是以北京为例,虽然把重污染企业搬迁到外省(比如首钢搬到河北),花费巨资以天然气替代燃煤,率先使用低硫车用燃油——这是其他地方难以复制的措施——但是空气是流动的,外地的污染仍然会影响北京的空气质量(北京的PM2.5有四分之一来自周边地区)。“邻避主义”不可能是治污的解决之道,泼出去的脏水,终将回到自己身上。
这就需要我们超越自身的局限。与我们面临的许多问题相比,环保问题具有特殊性,它强调的是人类作为共同体的一面。在这个个人主义的时代,这场大雾逼迫我们放大视野,去思考我们的处境:必须超越时间的限制,为子孙后代考虑,而不是“我死后管他洪水滔天”;还必须超越地域的限制,包括民族国家的限制,心怀整个地球。这不是迂阔的说教,而是事关包括我们在内的整个人类的未来:如果我们能保有远见就还有希望,如果做不到,便只能通往自我毁灭。
如何才能有远见?除了环保意识的提升,对官员来说,还来自政治伦理;对大众来说,还来自家国认同。如何才能具备政治伦理和家国认同?我们可以继续往下想……而歌声在风中飘扬:“谁在疯狂开采,哪管遗留问题;谁在标榜幸福,偏又疏于治理;谁在雾里唱歌,提醒人们警惕。”
部分图文来自网络。
郑州旅游论坛社区开通,晒出你靓照,分享你的游记吧,一起吐槽旅行那点事儿,也许下一个主角就是你。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