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第六批“非遗”揭榜,你常吃的美味就占了四席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2-03 01:10:37
萧山第六批“非遗”揭榜,你常吃的美味就占了四席
2015-12-02萧山旅游
萧山旅游
微信号 xiaoshanlvyou
功能介绍 提供权威旅游资讯,助你智慧游萧山。
儿时常听到家乡有个朝廷御医;
春节必吃的勒笋;
用竹子篾编的篮子
……
这些老底子的东西最近都上榜了萧山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至此,萧山已有各级各类“非遗”项目97项,这在县区级城市中,数量和质量均位于前列。
来看看有没有你没见过的
“楼英传说”

楼英,萧山楼塔人,是吴越王麾下大将楼晋的后裔。楼英自幼聪颖好学,医术甚高,曾医治好病重的朱元璋。他用中国古典哲学,历代病历医学,编成有纲有目的一部巨著《医学纲目》,是光前裕后,辉映杏林的巨著,楼英自然是儒林俊秀,医界泰斗。
“珠绣”

珠绣,始见于隋朝,1912年上海旗袍珠绣风靡一时,上世纪80年代后,珠绣成为萧山所前镇张家畈代表性产业。如今,这些色彩明丽、精致典雅的珠绣画,在张家畈手工艺人们的努力下,走出深闺,焕发出新的生机。
“丝绸画缋”

丝绸画缋技艺,其源于原始彩陶,始用于古宫廷服饰,成熟于大唐盛世。以绸绢为载体,以植物、矿物提取物为染料、颜料,以特制动物毫毛笔刷为主要工具,以金丝为绣线,选绢、定型等70多道工序全靠手工操作完成。天缘布艺将这门手艺传承发展,并获得多得奖项。
“篾编工艺”

篾编一项古老工艺。萧山南部自古以来百工兴旺,戴村镇河杨湖村陶朱华是当地篾编技艺的工艺代表。篾制品以生活用具为主,竹盘、背篓、筛子、簸箕等篾制品品种。
“根雕”

萧山进化南部,大岩山脉,森林覆盖面积为萧山之首,林业资源丰富,是盛产茶叶、青梅、杨梅、毛竹、香樟等各种名、特、优经济作物的黄金宝地。项目传承人孙永良从小酷爱美术,深受父亲影响,对根雕情有独钟,苦心钻研,至今已有30多年之久,现已有上百件作品问世。
“面塑”

面塑俗称(捏面人),是民间老百姓反映生活、热爱生活的一种丰富多彩一门艺术。王世奇是“王派面塑”流派,形成流派迄今也有100多年历史了。王世奇(王派面塑)艺术,在萧山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中犹如一株可爱的小草生生不息,绵延至今,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萧山青梅酒制作技艺”

进化镇的百姓种植青梅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是著名的青梅之乡。进化镇祥和园艺场,挖掘、整理萧山青梅酒浸泡为主的工艺流派制作技艺,出产的梅酒入口酸甜,果香扑鼻。
“公泰朝糕制作技艺”

义桥公泰朝糕用糯米、精白晚米碾粉后,加入定制馅点,用模板定型,经煮后,入口后稍加咀嚼,即顺利下咽,公泰朝糕常用语可以作为早点,庙会或民间举行上梁庆典或也可在亲友中馈赠
“勒笋制作技艺”

年三十萧山人有吃勒笋烧肉的习俗,将退笋脱壳削皮后洗净,煮熟后经木板、石块层层压榨,晒2-3天。经切细后可与猪肉同烧,或单独加其他配料烧煮。
“木工及传统家具修复技艺”

萧山南部半山区木材充分,得天独厚。夏氏木工在所前世代传承,在本地区具有相当代表性。夏氏木艺利用纯天然材质,全程手工完成木器制作和古家具修复,风格多样,保留了木质器具的古朴风貌;修旧如旧,体现出较高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手工操作技艺。
“萧山华氏内科”

华氏从事歧黄之业,源远流长,自清乾隆年间(1755年),至凤炎及其儿辈,代代嫡传,已历九世,经250余年而未间断,实为华夏境内所罕见。华氏医业已薪传九世,常以先人之心为心,“必为良医”为旨。
“楼英祭”

楼英,楼塔人尊称他为“神仙太公”。山称百药埋仙骨;人仰太公济惠心。每年阴历三月十五和十一月十九,楼英的生辰、卒期祭祀。
“张夏祭”

张夏是民间治水工程,张夏行宫是萧山历史上公祭张夏的场所,座落于萧山区衙前镇新林周村新林周大桥北堍,现存大殿三间、二殿三间,厢房八间;在大殿北山墙上保存有清朝同治年间绘制的《迎张大帝》古壁画一幅,是杭州地区现存稀少的文物古迹。
来源:萧山日报
精选评论
关注该公众号可参与评论
关注该公众号可参与评论
加载中
以上评论由公众帐号筛选后显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