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陕西省第二批旅游示范县风采展示之长安区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2-03 04:04:17

  陕西省第二批旅游示范县风采展示之长安区

  原创2015-12-02陕西旅游资讯陕西旅游资讯

  陕西旅游资讯

  微信号 sx710075

  功能介绍 陕西旅游行业最新动态、陕西旅游景区景点介绍及出游指南,是了解陕西旅游的便捷窗口。

  

  长安区:保护与开发并重 构建秦岭北麓休闲旅游带 【极目大秦岭·天地有长安】 作为西安新一轮城市发展的副中心与经济增长极,长安区在发展旅游业中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坐拥秦岭北麓丰厚的生态、文化和宗教旅游资源,长安区坚持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并重,按照“构建大景区、发展大旅游、建设大产业”的思路,围绕“生态、民俗、宗教”三大主题,逐渐形成了山水观光、乡村体验、佛教探秘、民俗休闲和温泉度假五大特色旅游产业。其中,旅游与生态、旅游与农业的融合是长安区创建旅游示范区过程中最为突出的亮点。

  

  ●一是创新发展模式、旅游产业发展迅猛。按照“区委牵头、政府主导、部门参与”的原则和“构建大景区、发展大旅游、建设大产业”的思路,依托丰富的旅游生态资源和人文资源,突出“生态、民俗、宗教”三大主题,形成了秦岭山水观光游、农家乡村休闲游、佛教祖庭探秘游、民俗文化体验游、温泉养生度假游“五大特色旅游产业”,2014年接待游客达到1117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32.5亿元。 ●二是旅游综合环境整治成效显著。依托大秦岭自然优势发展生态旅游,全面实施绿色景观覆盖工程,高标准建成44.5公里环山路绿化林带和12个景观节点,建成26公里“长安绿道”建设,对主要旅游交通线路两旁实施了绿化、美化,启动了6公里长安大道自行车道建设工程,对大峪河等进行了综合治理,常宁城市公园、洨河生态公园落成开放,在全市率先完成20蒸吨以上燃煤锅炉拆改任务;扎实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治,假日办组织公安、安监等部门开展联合执法检查,严厉打击“黑车”、围追兜售等违规问题,规范了旅游市场秩序;重大节假日期间,出动大量交警到环山路执勤,保证了交通的畅通,为游客创造了良好的出行环境。 ●三是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乡村旅游成为热点。积极推动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依托秦岭24峪独特的自然风光和得天独厚的地域优势,大力发展景区依托、道路依托型乡村旅游示范村,同时,发展采摘园、观光型旅游庄园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区农家乐挂牌经营户达到697家,2014年农家乐直接收入近三亿元。长安区已经成为西安市民“5+2”度假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四是旅游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作为关中城市天然生态屏障,秦岭同时也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的主体区域之一,还承担着我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保护任务,有着中国的中央国家公园的美誉。长安区在秦岭24峪开发过程中,坚决执行《陕西省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以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为理念,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利用、有效保护、严格管理的要求,加强对秦岭北麓及诸河流水系的生态保护,规范秦岭旅游开发,让秦岭成为西安城市发展的绿色屏障,也为发展全域旅游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长安区作为古都长安的京畿之地见证岁月繁华;在风起云涌的现代发展中,长安区又作为西安新一轮城市发展中的副中心与经济增长极,融入大西安的发展战略中,演变为有名的科教大区与旅游强区。 长安区南倚秦岭、北望关中,地处秦岭终南一脉核心地带,从东、南、西三面围拱西安,总面积为1578平方公里,现辖8个乡、17个街办、24个居委会,总人口102万人。 长安区不仅拥有着别处无法企望的地理区位优势,更兼具着得天独厚的旅游文化资源。区内,绵延百里的秦岭北麓苍翠神奇,植被茂盛,是西安重要的水源涵养地和生态屏障,南五台、翠华山等自然景观瑰丽多姿;文物古迹触目皆是,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6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包括沣镐西周车马坑、凤栖原汉代大墓、汉杜陵、樊川故道等;佛教祖庭文化源远流长,在中国佛教十大祖庭中,有四大祖庭兴教寺、华严寺、香积寺、净业寺散落此地。 2012年,长安区启动了全省旅游示范区的创建工作,依托秦陵北麓丰富的旅游资源,按照“构建大景区、发展大旅游、建设大产业”的思路,坚持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并重,围绕“生态、民俗、宗教”三大主题,逐渐形成了山水观光、乡村体验、佛教探秘、民俗休闲和温泉度假五大特色旅游产业,打造出了4A级景区3家、3A级景区6家,三星级旅游饭店5家,培育出省级特色旅游名镇3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4个,开发出了涵盖两小时游、半日游、一日游、两日游、三日游等在内的34条精品旅游线路,旅游产品特色突出,吃、住、行、游、购、娱旅游要素齐全,旅游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其境内的特色乡村更是成为西安近郊旅游的热点,区域经济得到了明显提升。 2014年,长安区全年接待游客总数为1117万人次。2014年长安区新增绿化面积7159亩,中心城区绿化覆盖面积1251万平方米,覆盖率达到42.7%,旅游业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获得的生态效益也极为显著。 旅游发展经验 “极目大秦岭,天地有长安”,这是长安区近年来的旅游口号,短短10个字,涵盖了长安区最引以为豪的旅游卖点与发展思路。长安区旅游业正是依靠着地处秦岭北麓的优势而蓬勃发展起来的,也精准地摸清了自己的旅游价值所在,并给予充分重视,将山麓休闲旅游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板块精心培育打造,使旅游业得以壮大发展为整个区域的主导产业。

  

  聚焦“秦岭北麓” 重组优势产品 2012年之前,长安区的旅游业已经有初步的发展,不仅拥有翠华山、秦岭野生动物园等一批知名度较高的老牌景区,也涌现出了上王村等新兴的乡村旅游热点,在此基础上,长安区进一步规划产业发展方向,融合境内资源,按照现代休闲旅游业的要求和趋势重组优势产品,在做精、做美、做大景区的同时,多方补充旅游元素,旅游产业发展的主题更加明确。

  将旅游纳入“六大核心增长极”。 “秦岭北麓”是长安区发展旅游业过程中绕不开的关键词。秦岭北麓长安段东西长约46公里,南北宽约40公里,总面积约876平方公里,占全区面积约为60%。北麓,既是长安区的基本区情,也是其独有的资源。为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在十二五发展规划中,长安区将休闲旅游业列为与高新技术产业、科教文化产业并重的五大主导产业之一,提出要着力打造“六大核心增长极”,即长安新区、长宁新区、长安通讯产业园、航天长安产业园、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与秦岭北麓休闲旅游带。 为切实发展旅游产业,长安区紧抓旅游示范区创建的机遇,进一步明确了旅游发展的思路,即“始终以构建大景区、发展大旅游、建设大产业为目标,重大项目为支撑,围绕‘生态、民俗、宗教’三大主题,充分发挥秦岭北麓丰富的生态资源优势,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着力打造‘五大特色休闲游’,最终将旅游业打造成为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 在创建过程中,长安区进一步完善了旅游产业发展机制,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旅游管理体系,逐步形成了政、企、民多方参与的创建格局。

  

  积极招商引资,建设精品景区。 长安区制定出台了《长安区招商引资项目入区管理办法》《长安区旅游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申报指南》等政策,积极鼓励社会各类投资主体参与投资、建设和经营旅游景区及基础设施。 在每年区财政拨付旅游发展专项经费1000万元的基础上,长安区高起点规划、大手笔投入、高标准打造精品旅游景区。三年来,兴教寺塔入选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翠华山纳入“一带一路”景区联盟,长安区成为丝路经济带重要的旅游节点;联合西安旅游集团,对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进行整合提升,以翠华山山崩地貌与南五台佛教文化为核心展示元素,以两大景区方圆40公里旅游资源为依托,重点打造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核心景区、秦岭北麓重要的游客集散服务中心,并加速建设国家5A级旅游景区,目前翠华山上投资3000多万元建成的地质广场和地质博物馆免费供游客参观,进一步提升了景区品位和内涵;4A级景区关中民俗博物院在投资3亿元建成一期工程后,又陆续展开二期工程建设,在抢救、保护了40院近千间明清古民居的基础上,收集整理了大批地方戏曲、工艺作坊、礼仪俗规等非物质文化遗产。

  

  形成“五大特色休闲游”产业。 在精心打造A级景区,积极扶持乡村旅游,大力保护文化遗产的基础上,长安区逐步向着创建的既定目标前进,旅游“五大特色休闲产业”已初具雏形,形成了以翠华山、南五台等山岳型景区为代表的赏山水生态之美观光游,以上王村、祥峪沟村农家乐为代表的农家乡村文化体验休闲游,以佛教四大祖庭寺庙兴教寺、香积寺、净业寺、华严寺等为代表的中国佛教文化探秘游,以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五台古镇等为代表的民俗休闲游,以西部机场温泉酒店、秦龙温泉酒店、常宁宫等为代表的温泉养生度假游。 如今的长安区已不仅是西安人休闲旅游的后花园,在全省第二批旅游示范县验收组对来长安区的游客进行抽样调查中发现来自广西、福建、河南等地的外地游客屡见不鲜,可见“五大特色休闲游”的形成进一步提升了长安区旅游的魅力,使其逐渐成为我国西北地区最受欢迎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保护与开发并重 旅游释放“绿色力量” 绿色,不只是色彩,更是长安区发展的基调。位列长安区“六大核心增长极”之一的秦岭北麓休闲旅游带,其生态保护不仅关乎长安区的旅游产业发展前景,更是西安市委、市政府关注的影响全市长远发展的五项重点工作之一,近年来,长安区始终将秦岭北麓生态保护与旅游业开发紧密结合,在全力维护大西安绿色生态屏障的同时,努力实现青山绿水生态美与百姓生活富足的有机统一。

  

  大规模绿化,营造“绿色长安”。 巍巍大秦岭,让每一个人都心生向往,秦岭72峪则是游人亲近“父亲山”的通道。其中,位于长安区的24峪因交通便利、距离较短的原因最受游客青睐,每到周末,环山路长安区段车行如织,载满前来休闲度假的西安市民。创建示范区的三年中,长安区集中力量开展生态建设,增绿,治水,减污,为游客创造了一个绿色盎然的旅游环境。 长安区积极实施环山公路长安段和长安大道绿化景观提升工程,全力维护大西安的绿色生态屏障,努力打造关中环线和西安中轴线环境最优美的生态景观长廊,同时,着力优化秦岭北麓发展环境,深入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加快推进55公里浅山林地封育、4000亩秦岭北麓直观坡面绿化等生态工程。全区先后实施了环山公路绿化景观改造提升工程、清华山山体植被修复项目、沿山污水处理示范项目等,草坪、灌木、乔木层次搭配,道路岔口、河道两岸细节处理形成小景观,全面展示出秦岭自然美景有别于城市绿化风格的田野绿道长廊。 目前,全区已高标准建成44.5公里环山公路绿化林带,高质量完成26公里“长安绿道”建设项目、6条城市道路和40公里通村公路绿化工程,全面启动郭杜—兴隆生态片林建设,全年新增绿化面积7159亩,改善了区域生态环境,一项项增绿点翠工程,将城市园林景观与乡村景观连成一片,绘就了“人在景中游,车在绿中行”的美丽画卷。

  

  大手笔净水,使“水城共生”。 围绕“八水润西安”的总体规划,长安区水系治理也成绩斐然,浐河流域防洪治理完成规划设计,大峪河综合治理加快实施,常宁城市公园、洨河生态公园落成开放。同时,全区集中开展“治乱清水”专项行动,努力让水在长安多停、多转、多留,使长安区呈现出一派山水相映、水城共生的美好景象。 在治水过程中,长安区以旅游理念进行规划引领,以水为纽带建绿色公园,为游客及市民营造亲水、近水、乐水的休闲乐园。 总投资1.56亿元的洨河常宁段综合整治项目,东起长安大道申店桥,西至城南大道,北邻环南路,南至洨河南河堤,总占地面积1072亩,主要建设婚礼主题酒店、鼓乐广场、儿童沙滩、湖面景观等,建有6座景观桥、11座亲水平台、1座水上观景平台和3个湖心岛,其中,鼓乐广场以长安区近年来打造的旅游拳头产品何家营鼓乐为主题创意设计,建有下沉演艺广场,将逐渐成为长安区吸引游客逗留的休闲演艺平台。 总投资1.8亿元的洨河生态公园依托蜿蜒曲折的洨河河道,栽植着雪松、国槐、银杏、栾树等1.2万株乔木,以及碧桃、榆叶梅、木槿等35万株花灌木,种植草坪及地被植物40万平方米,弯曲平坦的自行车专用道掩映在草木葱茏间,成为一处新的城市绿岛,目前已建成开放,逐步成为西安市民亲子游及休闲游的新选择。

  

  严格治理,规范秦岭旅游开发。 长安区在推进秦岭北麓旅游区建设的同时,按照“统筹规划、保护优先、合理利用、严格管理”的原则,积极协调生态保护与旅游开发之间的关系。长安区严格落实《秦岭生态环境保护条例》,全面推进秦岭北麓违建生态恢复,同时,协助编制沣峪片区、杨庄片区——五台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划出生态保护“红线”,并对各峪口周边农家乐及河段危险地段随意搭建经营场所进行了专项整治。 秦岭北麓长安段拥有24个峪口,长安区把峪口治理作为建设秦岭北麓休闲旅游带的重要举措,率先在全省推行峪口保洁制度,在20个较大的峪口设立10名管理员和200名保洁员,负责对170公里进山峪口道路进行全天候清扫保洁,并将峪口保洁经费纳入区级专项财政预算。同时,从完善配套设施入手,实施车行道终点台阶铺设工程,建生态停车场,设置污水处理厂、垃圾中转站,完善公共厕所、果皮箱、指示牌、凳椅、休息亭等服务设施,为广大游客打造便捷舒心的旅游环境。 农、旅融合 旅游引领乡村发展 依托秦岭24峪及翠华山、秦岭野生动物园等品牌景区,长安区大力发展景区依托、道路依托型乡村旅游示范村,同时,发展采摘园、观光型旅游庄园等乡村旅游新业态,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区农家乐挂牌经营户达到697家,长安区已经成为西安市民“5+2”度假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整合资源,乡村旅游品牌集群。 长安区有效整合沿山地区山水、田园及村舍资源,集中建设了一批集科技示范、技术推广、示范观光于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如今,王莽鲜桃、子午樱桃、滦镇葡萄三个产业区域形成规模,年创造产值1.64亿元。 在创建省级旅游示范区的过程中,长安区还将现代农业示范园与旅游的融合作为传统农业实现转型升级的重要突破口,形成了休闲农家产业带、秦岭花卉园、王莽农业生态观光园等绿色经济板块,真正让群众在绿水青山中致富。 为更好地促成农旅融合,长安区在道路景观提升中也尤为注重旅游功能设施的建设,环山路作为一条串联旅游村镇的重要道路,涉及长安区境内东大、滦镇、子午、五台、王曲、太乙等9个街办,在环山路景观改造提升工程中,特设置12个景观节点,增设市民互动、生态停车、服务休闲等功能服务,为市民郊游提供服务的同时,又可有效引流至沿途村镇,并为农产品等特色旅游商品提供销售点。今年正在建设实施的南横线长安段,不仅单独设立自行车道,沿途也设置了便民店和休息亭,在吸引游客休闲的同时,也将为沿途村镇第三产业的开展提供便利。

  推动新农村建设,缩小城乡差距。 在乡村旅游业蓬勃发展之际,长安区又累计投入2000余万元,实施5个村农家乐专业村提升改造,成功打造了4个省级乡村旅游示范村(上王村、祥峪沟村、黎元坪村、台沟村),3个省级旅游特色名镇(五台街办、东大街办、滦镇街办),2014年全区农家乐直接收入近3亿元。 长安区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在推动新农村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投资达1000余万元,为上王村、祥峪沟等村解决水、电、路等基础设施;投入7000万元,为上王村、清北村、祥峪沟村等实施了立面改造、门头路灯、村口形象柱建设等工程,极大地改变了村容村貌;积极引导农家乐转型升级,使农家乐由原来简单的家庭接待转变为田园式、庄园式接待,服务内容从原来的单纯吃农家饭菜、住农家屋,扩展到游农家园、采农家果、体验农家生活,延长了产业链;农家乐旅游项目安置了部分农村剩余劳动力,农家乐经营所需要的蔬菜、鸡蛋等,还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实现了农民增收。 此外,通过发展农家乐,村民的生活习惯、思想观念和精神面貌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加快了新农村建设步伐。上王村先后被评为全国农家乐服务标准化示范区、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陕西省一村一品明星村、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等称号;东大祥峪沟村被评为陕西省一村一品明星村、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

  

  激活乡村民俗文化。 借乡村旅游强劲发展的势头,原本散落在民间的乡俗文化也被重视并挖掘,梳理打造成别具一格的民俗旅游项目,作为旅游的衍生业态,不仅丰富了旅游的内涵,也增强了长安区旅游对市民及游客的吸引力。民间广为流传的以道教故事为题材的长安道情,中外闻名的何家营鼓乐社,特色民俗旅游村上王村,传承明清古文化的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远近驰名的二十八省总城隍王曲城隍庙,侯官寨牛老爷社火,北张村造纸文化展示中心等,这些文化特色鲜明的民俗旅游项目,如今已成为长安区对外展开旅游宣传促销的重要内容。 旅游带来的经济效益也激发了村民的聪明才智,创造出形形色色的旅游特色纪念商品,如绿色生态蔬菜、黄酒、核桃工艺品、泥塑、仿古青铜器等,其中,苗春生泥塑工艺品已成功塑造成民俗工艺品的代表品牌。

  

  严格管理,完善服务 长安区作为最受市民青睐的周末休闲度假区域,年接待游客量达上千万人次,密集的人流和车流对长安区的旅游秩序构成一定挑战,在历年的发展中,长安区逐步完善服务设施和服务功能,摸索出一套有效的旅游监管机制,确保旅游市场的平稳、安全、有序。

  

  完善旅游设施与服务功能。 长安区旅游大交通良好,区位优势明显,包茂高速、210国道从境内通过,城区到达各大景区的道路达到2级以上。在包茂高速、绕城高速、子午大道、环山路、西沣路、长安大道等旅游交通路线、城市主干道上,长安区共设置交通引导标识263个,在环山路与西沣路转盘、各大景区共有13处游客服务中心,设立了旅游咨询服务台和投诉电话(029-85292244),实行24小时值班,为游客排忧解难。翠华山、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秦岭野生动物园景区内具备中英韩三种语言标识,具备中英文及日文讲解服务。

  加强旅游市场管理。 长安区政府不断加强旅游市场管理,与公安、交通、质检、食药、工商等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在节假日前对旅游景区景点、乡村旅游点、旅行社、星级酒店、旅游购物场所进行联合检查,2014年开展为期三个月的旅游市场秩序整治专项活动,抽调44人入驻翠华山、动物园和高冠瀑布三个重点景区,持续整治黑车、围追兜售、缺斤少两、食品卫生不达标等问题,取得了明显成效。加强对旅行社诚信经营的监督管理,近三年来未发生无证经营、超范围经营、虚假广告、承包挂靠、拒客、宰客等问题,游客投诉率在2‰以下,旅游投诉结案率达100%。

  严抓旅游安全监管。 长安区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第一”理念,全面落实旅游安全企业主体责任、部门监管责任。与各旅游从业单位签订《旅游安全管理责任书》。在重大节日、节庆活动期间,组织开展旅游安全联合执法检查、巡查,发现隐患,及时消除。与安监局、消防队联合,举办安全教育培训班,实施旅游安全应急演练,提高旅游管理者、经营者的安全意识及应急处置能力。按照《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核定景区游客最大承载量,制定各景区旅游高峰期疏散和应急预案,确保游客安全。三年来,全区未发生重大旅游安全事故。

  

  下一步发展思路 1.积极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旅游景区,加快推进翠华山、南五台5A级旅游景区建设,扶持关中民俗博物院做大做强,有效提升长安旅游市场的感召力与知名度; 2.全力推进农旅融合,将新兴花卉园、特色农家乐、品牌果游园作为农业观光休闲旅游的发展重点,全力推进秦岭花世界12万平方米销售中心和3500平方米西部花卉企业展示中心建设,实施“企业+专业村”的“农家乐升级版”模式; 3.广泛开展旅游促销活动,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平台,灵活运用旅游宣传促销手段,继续加强城市旅游形象建设,进一步加强城市营销能力和效率,拓展国内其他重要客源市场。 上王村 上王村位于秦岭北麓终南山下的滦镇街办,因紧邻唐太宗行宫翠微宫而被设为太宗入宫前后一个关隘——上王关隘而得名。上王村南靠青华山,北临环山路,西接西沣路,东临秦岭野生动物园,是国家级农家乐服务标准化示范区、西安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全省一村一品建设示范村、省级农家乐明星村、国家农业旅游示范点、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 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AAAA) 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地处西安市长安区的秦岭北麓,以山崩景观闻名于世。2001年3月经国土资源部批准,成立翠华山国家地质公园,为各地质研究机构、学校实地考察、教学基地,公园以独特的残峰断崖、崩塌石海和堰塞湖等山崩地貌著称。 南五台风景名胜区 南五台位于西安南长安区境内约30公里处,海拔1688米,为秦岭终南山中段的一个支脉,因山上有清凉、文殊、舍身、灵应、观音五个台,故名五台山;又因它与关中盆地北耀县的五台山(药王山)遥遥相对,所以又叫南五台,是中国佛教圣地之一,为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的组成部分。 秦岭野生动物园(AAAA) 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由原西安动物园迁建而成,位于秦岭北麓浅山地带,距西安市区28公里,占地2000余亩,集野生动物移地保护、科普教育、旅游观光、休闲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现有动物300余种,1万(头)只,包括兽类、鸟类、两栖类和爬行类动物,动物种群、数量都是西北之最。 关中民俗博物院(AAAA) 关中民俗艺术博物院坐落在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中心地带和隋唐佛教圣地南五台山脚下,占地500亩,是以抢救、保护、收藏、研究、展示民俗文化遗产为宗旨的大型文化旅游展示区,现有民俗遗物33600余套,明清古民居40院,石雕拴马庄8600根,被国内外专家学者誉为“世界性的奇观珍宝”。 兴教寺塔(世界文化遗产) 兴教寺塔位于长安区少陵原畔兴教寺内,是唐代高僧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窥基和新罗弟子圆测的舍利墓塔,其所在的兴教寺为佛教唯识宗祖庭之一,兴教寺三塔即为唯识宗的三位祖师墓塔。2014年,兴教寺塔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中的一处遗址点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带你领略旅游发展之魂! 送你一个美丽的陕西, 标题 陕西旅游杂志 微信号:sx710075 编辑部:029-82090291 广告部:029-82090007

  精选评论

  关注该公众号可参与评论

  

  关注该公众号可参与评论

  

  加载中

  以上评论由公众帐号筛选后显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