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千年窑炉“活化石”上看海丝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2-03 22:19:59

“梦展海丝航帆行,辗转千年古韵瓷都心,古迹遗风看今朝,柔情意蕴醉人心,刺桐花开魅佳人,一曲弦管唤我归,梦转千年瓷都海丝行,只见古迹不见君,何归?古港一去不复回,且在今昔世界瓷都德化唤别离。”前奏总是稍有感伤,奔走在泉州德化瓷都,一个被国际认可的世界瓷都,这是千年文化、贸易所沉淀下的名誉,此时如果在内心深处摇曳的不仅仅是这般吭奋的自豪,更是对泉州的航海史有着一段深远的求知和感慨。

泉州港与海上丝绸之路:
泉州是一个海上丝绸起点的城市,早在公元6世纪的南朝,泉州就与南海诸国有交通往来。唐代,泉州成为中国四大对外贸易港口之一,“市井十洲人”就是当时的真实写照。南宋,泉州与厂州同为中国最大外贸口岸。元代, 中国对外贸易重心转移到泉州,由是泉州港 进入鼎盛时期,与世界近百个国家和地区商贸文化交往密切,影响力可与亚历山大港匹比。国内外商贾从泉州运载丝绸、瓷器、茶叶等货物往他国销售,从他国运来香料、药材、珠宝到中国贸易,泉州港呈现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繁华景象。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其《游记》中盛赞:“刺桐港是世界最大的港口,胡椒出口量乃百倍于亚历山大港”;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则发出了“刺桐(港)为世界第一大港,余见港中大船百艘,小船无数”的赞叹。

也就因为有海上丝绸之路,才促使德化陶瓷得到广大的贸易及认可,然而辗转今时,泉州的海上贸易也正处于一段衰弱的现状,也就因为泉州古港已经不在了,它随着历史沉浸到了大海之中。作为古代“海丝”的重要物质载体,陶瓷产业发展在泉州由来已久。据学者研究,10-14世纪德化县窑址遍布,迄今已发现外销窑址185处,其密度居全国前列。这也应证了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同时也是一条“陶瓷之路”。

告别海丝历史,在看今时的世界瓷都德化,虽然随着岁月的转变,有些遗迹也已经不堪入目,也有些令人赞叹不已,就说德化的月记窑吧!月记窑中国三大瓷都德化县三班镇蔡径村内,位于瓷都德化具有400多年历史的古龙窑遗址旁。龙窑在明清朝代是兴盛一时的名窑。龙窑我国窑炉的一种形式,多建筑在江南地区坡地上,最早发现于浙江上虞,为商代窑址。窑呈长条形,依山坡所建,自下而上,如龙似蛇,故名,亦称蛇目窑、蜈蚣窑。

400多年的古窑遗迹如今还依然保存完好,最令人赞叹的是,现仍然照常运行烧制陶瓷。



就从历史背景来看,德化,作为千年古瓷都,为传统陶瓷业发挥过巨大的作用。龙窑是陶瓷窑炉的一种,在宋代德化一度盛行,时至今日,由于科技进步,龙窑绝大多数已被现代化的窑炉取代,如今德化烧制瓷器的龙窑仅4条,其中烧制历史最为久远的是位于德化县三班镇蔡径村的月记窑,其烧制历史最为久远,是明清烟火一时的名窑,已有近400年的历史,是龙窑的活化石。








月记窑属于老龙窑,本地人称“蛇目窑”。这座老龙窑有7个窑门,供装窑出窑用。窑身分布着13个窑目,用于添加柴火。






走进今日的德化,陶瓷业蓬勃发展,传统瓷雕、西洋工艺瓷、日用瓷等并驾齐驱,品种繁多、琳琅满目。在德化“蕴玉瓷庄”展厅,中国陶瓷艺术大师苏献忠的陶艺作品风格多样,从传统的观音佛像到后现代艺术,令人耳目一新。“德瓷缘”主人林国华说,今天的德化仍然是中国重要的陶瓷工艺品生产和出口基地,陶瓷产品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