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中英街-深圳特区历史的缩影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2-04 12:13:04

  2011年的时候,曾经到过中英街,在那个时候到达深圳的人都会说,哪里的东西的好,便宜,货真价实,曾经因为这样,所以才历经各种麻烦也要进去看看。

  

  

  在人山人海的拥挤之下,总算是到了这个人们传说中特区里的特区的地方。的确让人有点大失所望,想象中高档精致的铺面,玲琅满目的商品并没有出现在眼前,出现最多的是人群,其次就是狭小的铺面里,堆积如山山的商品,很多都是没有打开包装的,因为来这里的人基本上,都是按箱来计算的。

  

  进去的时候,相对顺利一些,通过旅行社办了一张"前往边防禁区特许通行证",虽然在长长的排队栅栏中间等待了一些时候,但也相对容易就过去了。

  

  

  到了里面看到了那个电视报道中出现的界碑,这个立于1898年光绪期间刻立的界碑,将沙头角一分为二,东侧为华界中英街,西侧为英(港)界沙头角,故名"中英街"。这个界碑也是曾经丧权辱国的一个标志。

  

  

  自从与香港"一国两制",这里也成为了分界线的标志。在这个长不足0.5公里,宽不够7米的地方,从此变成了犹如义乌一般的小商品集散中心,所不同的是这里借助香港的优势,从此便汇聚了世界各地的商品。

  

  

  也成为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深圳能够轻易向内地输送大量的国外商品源地之一,而因为这个地方,也开始造就了一批早期的“水客”,专门从此处带货出来给深圳的商家,出售到内地的各个地方。

  

  

  我看到有人把奶粉用塑料绳捆起来,一个手推车都装满了,还有将益力多用箱子装起来,几个人一起用来推的情形,似乎在这里,无论是食品还是用品,都变成了廉洁的天堂,而且对于产品的质量因为不存在怀疑,几乎不用担心会有假货的存在。

  

  

  据说从1980年以来的10多年内,中英街的财政收入,占了整个沙头角镇的10%至30%,最高的年份达70%。同行的人中,有人说有些已经退休了的深圳老人,自己做水客帮忙带东西都盖起了一栋楼。

  

  

  不由得使人惊叹,就这么一个狭小的地方,居然能够有如此巨大的影响力。

  

  

  “中英街”有那么一段时间,有人说是充斥了很多的假货,因为买的人太多了,所以不大有人会注意,所以慢慢的去的人也就少了一些。

  再后来,和朋友聊起来的时候,他说,现在的生意不好做了,水客也被严打,较少的东西才能被带出来,所以比起从前就已经差了很多,加上如今的网络发展,让这里相比从前而言还是差了一些。

  

  

  也许,历史赋予一个地方的使命就是一段时间吧,不会永远的存在,也不会一直繁华,事物在变化万千之中,想要永久的保持不断的成长状态,必然是需要顺势而为,并且不断进行自我调整的。

  再次回头,对面的香港繁华依旧,这边的“中英街”也熙熙攘攘,人们依然每天来回往复,不变的是那些依旧矗立的界碑和塑像。

  

  文章及照片系作者原创,转载请勿改动,商业用途联系作者。

  作者介绍:网络作家,自媒体人,喜马拉雅NJ,酷听网主播,资深的旅行家,用文字、声音诠释这个世界!坚持原创,坚持原生态,微博搜索:刚行路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