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千年的弓箭手艺,他是唯一传承人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2-06 04:03:49
三千年的弓箭手艺,他是唯一传承人
2015-12-05手功派隐居度假
隐居度假
微信号 yinjudujia
功能介绍 是时候去隐居,哪怕只有几天。这世界那么美,这生命那么急!隐居度假,为有品味、有情怀、有能力的你,打造专属的度假世界,令疲倦的你,轻松进入独立于现实世界之外的平行世界。
本期由 手功派 授权转载,版权归手功派所有。
感谢分享世间美好。

杨福喜 | 北京聚元号弓箭第十代传承人
58岁,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通过父亲的言传身教,掌握了中国传统弓箭制作技艺,却因为时代波澜,一度以开出租为业,直到1997年,选择了放下方向盘……
源起 不变名号 不忘初心


如果没人介绍,一般人很难找到隐身于北京通州的“聚元号”。这家已有近300年历史的老字号,曾经是清朝皇室的弓箭大院中17家弓箭铺之一,换句话说就是专事弓箭制造的皇家兵工厂。它如今的主人,是58岁的杨福喜。

聚元号在历史上曾数次变更主人,杨福喜与聚元号的渊源也是始于祖辈在上世纪初从前人手中盘下这家老字号。传统的弓箭制造技艺,经受住了近300年的时光考验,传承到了杨福喜手中。但在文革期间,却遭遇了许多传统工艺同样的命运,连金字招牌也被付之一炬。为了生计,杨福喜开起了出租车,直到1997年,放不下弓箭的他终于放下方向盘,重新捡起传统弓箭的制作。1998年,聚元号重新开张。
技法 不省人工 不敢取巧


春秋战国时期的《考工记》中有“弓人为弓”一篇,对制弓技术作了详细的总结,当中认为制弓以干、角、筋、胶、丝、漆,合称“六材”为重要。杨福喜承袭的技艺与之基本一致。

竹胎必须选用竹节均等的粗壮新竹,经一年自然风干,火烤塑形后,再安装望把与弓稍。

用猪皮加工成的鳔胶是最佳的天然粘合剂,其制作包含猪皮处理、蒸、砸、滤、凝多个环节,其中砸鳔最辛苦,必须用大木锤人工不间断地砸2400下,才能把鳔的黏劲充分激活。早年间在皇家弓箭大院,一般人喝稀饭,只有砸鳔师傅吃得最好——炸酱面管饱。每次使用凝固好的鳔胶都要提前用水泡一天,然后用火慢慢熬稠,立即使用,在制弓的全过程中要用到40多次。


虽然鳔胶的制作和使用都很麻烦,但它能深入润进材料,让部件融为一体,并让弓体随着环境的变化保持灵活。不像化学胶那样浮于表面,这是杨福喜坚持按传统手工制胶的最大原因。


牛角,是传统弓弹力好的关键。要用60厘米以上的南方水牛角。角背平整、横向弯度正的公牛角最佳,一吨400个里面也就能挑出七八个。将牛角背上那片锯下,打磨后粘到竹胎外侧。用传统工具“压马”来使它们每平方厘米受力均等。


春秋的晴天,在竹胎内侧粘上天然牛筋,要从内向外干透,以增强弓的韧性。牛筋的层数决定了弓力量,一层牛筋干透要一周,再铺第二层,杨福喜说他最多铺过九层。

上弦时要绝对安静,弓发出的微小声音,代表不同问题,必须瞬间判断及时调整,否则就有断弓的可能。传统弓制作成功率并不高,老话说,再好的手艺,也就是七成。


在给弓胎包上防潮的桦树皮后,弓外部大都会画吉祥如意的图画,表达“止戈为武”的深意。中国历来也有把弓悬挂家中以求镇宅平安的传统。



一张弓做完,需要大半年。弓是活物,还会随季节发生变化,每天早上,杨福喜手握弓,耳听弦,不断细调。过一个四季,等弓定性了,才能在弓稍头烙上“聚元号”的火印。杨福喜现在珍藏的一张祖传老弓,是聚元号百年纪念时做的,到现在快两百岁了,依然好使。
愿景 不言退休 不断传承

杨福喜的祖父杨瑞林

杨福喜的祖父杨瑞林(左)和父亲杨文通

祖父杨瑞林(前左一)和父亲杨文通(后左一)

郎世宁的《乾隆大阅图)
杨福喜的父亲杨文通是聚元号第九代传承人,精通传统文化的毛主席曾经自掏腰包向他订了一套传统弓箭,并赞叹不已。2006年父亲去世后,杨福喜开始按老理儿蓄发留须。他经常几个月不出门,乐趣全在工作室里,不少常用工具都是祖辈留下来的,岁数都比他大。杨福喜说,手艺人的意识里没有退休俩字,会一直干到干不动那一天。随着名声越来越大,吴宇森、成龙、霍英东等都在聚元号定制过传统弓箭。


杨福喜说,他有个心愿,想开一家真正的中国传统射艺馆。来这儿的,扣弦手都带着扳指,用传统弓箭,享受这项中国传统运动。更重要的,是通过射艺理解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与生活理想。
弓箭的发明,始于人类射杀野兽以求自保,在冷兵器时代,弓箭是最可怕的致命武器,但中国“六艺”之一的传统射艺,追求的却不是杀伤力。“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点出传统射艺的精髓,射艺练的不是弓箭,而是人的心性。
原创稿件和图片,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分享到朋友圈。
是时候去隐居,哪怕只有几天。
毕竟世界这么大,生命这么急。
戳左下角 阅读原文,轻松开始隐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