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郑州的前世今生?||独家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2-11 08:00:07

  

  上世纪中期的郑州火车站

  郑州是一个活力十足的年轻姑娘,也是位历经沧桑的睿智老人。

  从商代亳都到管叔灭国,从火车拉来的小城到省会迁移至此,故事多到讲不完。这里面有沧桑有苦难,有悲欢也有离合。

  一场争吵 叩醒沉睡古都

  1954年春天的一天,下着小雨。郑州司家庄的一位村民,赶着马车到邻村白家庄取土。

  白家庄村西横亘着一道南北走向的土寨墙,村民们习惯了每天与它擦肩而过,但对它身世由来没人知道,也无人问过。

  取土的村民将寨墙下淤积的泥土一锹一锹地装上车,突然从上面掉下一个圆东西,看着是绿绿的铜锈,刨开一看是个古器物。

  

  郑州商城遗址

  司家庄的农民似乎预感到了什么,本想带着器物离开,却被白家庄的村民拦住了。争来争去,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好上报政府。

  接到报告后,街道办事处收缴了古物,并将此事通过当时的郑县文化局反映到了河南省文物考古工作组。初步鉴定,这是一件带有商代特征的铜罍,器物很完整,属商代贵族日常使用的容器。

  土寨墙里怎么会掉出商代器物呢?在考古工作组负责人安金槐的带领下,考古队在发现铜罍的地方首次开挖了两个探沟,结果发现有两座相互叠压的古墓葬,然而当他们清理完墓底后,却没有见到生土层。

  这意味着墓葬的下面还应该隐藏着鲜为人知的秘密,因为根据发掘安阳殷墟大墓的经验,商代大墓中的填土都是经过夯打的。

  安金槐一行人颇感困惑。一天,他的脑海中突然闪现出“商代城垣遗址”的想法,第一次将郑州与3000多年前的商代都城链接起来。

  实际上,今天位于郑州市中心的紫荆山公园中所谓的“紫荆山”,正是郑州商城东北角的一段城垣。

  

  直至那时,人们才惊悟出,当时建造的河南省博物馆屡屡出现裂缝的缘由,其实是地下商代城墙在作祟。原因是城墙夯土坚硬,而两侧的生土却松软,从而致使地基沉降不一造成的。

  如今,经过多年的发掘和争论,郑州商城是已成公认的商代都邑规模的遗址,是商汤灭夏后所建的都城,郑州也步入古都的行列。

  一条街道 道尽历史沧桑

  沿着商城遗址南侧的商城路一直往西走,会经过一条不起眼的街道叫管城街,街道旁边有很多民族特色小吃,热闹非凡。

  除了研究历史的人,恐怕很少人知道这条街道名字里的“管城”二字,背负的是一段沧桑的历史。

  

  管城区的老照片

  郑州发现的商城遗址,年代早于殷墟,殷商后期的政治经济中心都在安阳。数百年后武王灭了殷商,建立周朝,将其弟管叔鲜分到了管国,也就是现在的郑州市管城区一代。

  周武王以为把自己的弟弟分封到这里,一定能够帮自己镇守好东方。可第二年,周武王病死,他的儿子姬诵继位,就是周成王。

  成王之叔也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周公旦协助处理朝政。管叔与蔡叔度、霍叔处怀疑周公旦要篡夺王位,非常不满。

  商朝最后一个国王殷纣王的儿子武庚见此情景,认为有机可乘,就勾结这监国三子叛乱,历史上称为“武庚叛乱”。

  周公旦很快就平息了叛乱。结果就是管叔鲜被诛杀,管国被废沦为管地,隶属于郑国管辖。但是管城这个名字却一直流传下来了,现在荥阳广武南面的平桃城,当地人也叫南城,还留有管叔鲜的坟墓。

  

  老中原影剧院

  这条管城街最初也不叫管城街。清代,因为州府衙门正对着这条街,此地名叫衙前街。1913年郑州废州设县,这里成为郑县县政府所在地,此街随之改名为县前街。

  1927年冯玉祥在郑州主政时,为纪念孙中山先生,他将此街更名为中山前街。1948年郑州解放后,市政府最初就设在这条街上,所以此地又易名为市府前街。“文革”期间,这条街道又易名为向阳区街。

  直到1983年4月,此街才改名为管城街,赋予这条街道更多了历史记忆。

  一个车站 带来发展机遇

  历史上的郑州,没有她的邻居开封和洛阳受宠,所以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郑州是一个没有历史的城市,甚至是一个移民城市。若除去辖区内历史厚重的荥阳、新郑、登封等地,这些说法也并无不妥。

  把时光拉回到1904年的春天,郑县百姓纷纷扶老携幼,涌出古城西门,走过麦地、坟场和沟壑,来到古城西南郊外的火车站。

  

  张之洞在火车站视察

  此时,一个怪物尖叫着,沿着两道铁轨的尽头奔驰而来,头顶上一溜烟雾喷向天空。响声震耳欲聋,大地不住地颤动,站台上留着辫子的男人和裹着小脚的女人惊愕得张大了嘴巴。以前只见过马车、牛车的人们“争睹燃汽之火车,皆惊叹,谓之庞然大物也”。

  那是火车第一次亲吻郑县大地。

  火车从郑州经过不得不提的一个人就是张之洞。作为两广总督的张之洞,上奏折建议清政府从卢沟桥经由河南至汉口的铁路。也就是卢汉线,经过信阳,这是河南省内最早的铁路。如今的京广铁路北京至汉口段,前身正是卢汉铁路。

  卢汉铁路1899年全面开工后,督办铁路大臣盛宣怀即奏请清政府修建作为该线支线的汴洛(开封府至河南府)铁路(陇海铁路的前身)。1908年汴洛线全线通车,两大铁路干线在郑州交会。

  清末,郑州西边是河南府所在地的洛阳,东边是开封府所在地的开封,而当时的郑州只是一个小小的郑县,京汉铁路为什么经过郑州而不是洛阳和开封?

  

  上世纪80年代的郑州火车站

  其实这跟黄河有关。京汉铁路经过河南,受到黄河的限制。在哪里架桥成为一个至关重要的考量。当时曾选择了开封、郑州、洛阳、孟津四个地点,相比之下,位于郑州北邙山山脉尽头处的黄河两岸地势平坦,河面较窄,河床比较稳定,于是架桥地址最终选在了郑州。

  铁路让郑县开始变得不一样。1928年,主政河南的冯玉祥将郑州由县改为市。

  一次迁移 改变时代格局

  在这之后的几十年里,河南的政治经济中心一直在开封。真正改变时代格局的,是建国之初河南省会迁移。

  1952年9月19日,由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下达河南省所属的中南军政委员会的一份复函:同意河南省省会迁址,彻底改变了郑州这座小城的命运。

  

  老河南省人民医院

  “省会为什么要迁郑?一句话,便于河南全省的工作。郑州地理位置适中,交通方便,除南阳不临铁路外,其他均在铁路沿线……”1954年11月1日,省委第二副书记赵文甫在各部委党组、直属党委及郑州市委负责干部会议上的这席讲话,明确传达了省会应处于交通枢纽的信息。

  从省政府报请,到中央核准,只用了短短一个多月的时间,河南省省会迁址的大事就这样被确定下来。

  1954年一开春,省会搬迁就成为省委省政府的头等大事。

  相对于开封而言,郑州是一座崭新的城市,尤其是为了迎接省直机关的搬迁搞了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在很多经历过省会搬迁的老人眼中,新省会优美的办公环境确实很漂亮,城市开阔,看哪里都新鲜。

  

  上世纪50年代的二七广场

  一些老人回忆,那时郑州没有公交车,自行车都很少。规划的行政区周边还都是农田,除了省委省政府的办公楼、宿舍楼,河南省军区和黄河水利委员会办公楼,金水河往北直到黄河边,没有其他大的建筑,都是乡村野地。

  不过郑州也正是从此迎来了第二次转折,开始了近乎疯狂地发展与扩张,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模样。

  (文字图片资料来源:《叩醒商城》、大河报、东方今报、开封市志、郑州市志等)

  小贴士

  旅行故事是高端社群平台、新旅行生活方式倡导者。每周四推出独家策划,更多内容请点击

  

  精选评论

  关注该公众号可参与评论

  

  关注该公众号可参与评论

  

  加载中

  以上评论由公众帐号筛选后显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