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四地之间旅游不是“国际旅游”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2-12 01:03:37
【独家视点】中华旅游共同体纵横谈(之三)
两岸四地之间旅游不是“国际旅游”
66年,81秒,历史的时钟走得何其慢,又何其快。习马会标志海峡两岸从经贸合作、人文交流走向政治互动,在中华民族历史上揭开了新,一页。两岸领导人虽未谈及旅游,但对旅游有何关系?请看资深旅游专家王兴斌的独家视点。
两岸四地之间的旅游不是“国际旅游”
1.两岸领导人的共识:大陆与台湾不是国际关系
近日习马会时,习近平再次重申,“大陆与台湾同属一个中国,两岸关系不是国与国关系”。这是两岸领导人多次阐明的共识。
2014年2日18日,习近平会见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时说,“两岸文化同属中华文化,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大陆与台湾的关系,不是国际关系、不是国与国的关系”,连战先生也再次重申,“两岸关系不是国际关系”。2013年6日13日,吴伯雄先生说得更明白:两岸关系是“国内关系”。2011年2月7日,马英九先生在台湾新春茶会上说,为坚持九二共识, 要求“政府机关文书”用语一律称“对岸”或“大陆”,不称“中国”。显然,台湾方面如称大陆为“中国”,就等于说,台湾不是“中国”,从逻辑上导致“两国论”或“一中一台”说,落入了台独分子的圈套。
由此可见,大陆与台湾不是国际关系,是两岸领导人的共识。
2.国家民航局定位两岸航线:国内航线
在讨论海峡两岸旅游关系前,不妨先看看民航部门是如何界定两岸关系的。
海峡两岸通航之初,有关方面一再申明,两岸航线不是国际航线,是特殊情况下的国内航线。国家民航局发布的历年《全国机场生产统计公报》载:2014年我国机场旅客吞吐量83153.3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2%。其中,国内航线完成76063.8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0.1%(其中内地至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航线为2738.1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2.1%);国际航线完成7089.5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1.7%。《公报》在“完成货邮吞吐量”、“飞机起降架次”项中,也作了这样的界定,十分明确地把海峡两岸之间的航线列入“国内航线”,与“国际航线”明确区分,毫不含混。
3.两岸四地之间的旅游定位的口误与笔误:“国际旅游”、“国际游客”。
两岸民众之间的旅游是“一个中国”内的交往,是“一个民族”内部骨肉同胞之间的走亲访友,而不是“国与国”之间的国际旅游。可是,这个基本常识时常在“出境”、“入境”的用语下,被误认为“国际旅游”。在官员讲话中,官方媒体报道中,甚至学者文章中,往往把两岸四地之间的旅游纳入“国际游客”、“国际旅游”的框框中。
试举几例:
2013年3月8日,CCTV新闻频道“两会直播室”评论节目说到《旅游法》时,全国人大法制研究室郭主任说“去年我国出国旅游近1亿人”。今年5月13日人民网记者在关于李克強总理“提网速、降网费”的讲话报道中写道:“我们去年一亿多人次出国旅游”。
今年1月15日,在南昌举行的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的报告中说:“入境旅游是旅游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标志” 。这是一句似是而非的话。说“是”,对世界各国而言,入境市场就是国际市场,当然“是旅游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标志”;说“非”,对中国大陆而言,2014年入境旅游客12849.8万人次,外国游客2636.1万人次,入境市场中港澳台市场占4/5。港澳台市场并非“旅游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标志”,外国人市场才是“旅游国际竞争力的核心标志”。
今年9月23日,国家旅游局局长在美国说:“2014年,中美两国贡献的国际客源和接待的国际旅客合计占到全球总量的15.40%和11.45%”。此处把大陆的出、入境游客与“国际客源”、“国际旅客”划了等号。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口误、笔误?问题出在哪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