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那桶 何故在人间?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2-12 05:05:04


到秋那桶,车只能停在这面坡的一个平坝里。然后从房子的背后向右上山。
————————————————————
文图/勒克儿(勒克儿走怒江之三)
上篇说到我们已经走拢茶马古道。车,小心驶过横跨怒江一钢索铁板吊桥,忐忑不安小心前行间,盖不知前方是否还有路,因为心中始终纠结云南很多当地人“路烂、必须租越野……”,就连贡山加油站的师傅也说轿车之类无法进入。但眼前虽窄但平整的柏油山路,的确给了谣言124(川话一耳屎=一耳光),呵呵,看来云南人也很少来到此地。也难怪,N多从水富县出川的川A,不见得都去过九寨乃至稻城香格里拉。倒是与我们在水富擦肩而过的M多云A,兴致勃勃直奔他们心中的仙境……
车行约2公里,远远看到一座简易石桥时,路没了。余下3.5公里需步行进村。
车停桥头原地旋转360度打望,但见环山苍翠彩云镶嵌其间,那美,直搅的你心“突突”直跳——秋那桶,疑似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桃源,就在彩云端——
步行到村,路尚可。沿山盘旋而上,城里人只可慢行,因此间海拔较高,行速过快可能会有高原反应。因为,这是怒江大峡谷北端的最后一个村寨,再往北不足20公里就是西藏察隅地盘。只不过,这区区20公里,乃无人区,马帮曾穿越过。
回成都给朋友摆起秋那桶,恰好朋友的两个朋友,这次国庆专门去走那段茶马古道,他们从秋那桶一路向北翻山越岭,整整走了三天,其间经历之恐怖,已经做好了死的准备,要不是看见一个哨所……他们2人坐的是给哨所送菜的空货车去察隅,说是110公里,2人站在车厢里,那路只有两个轮轮那么宽,而路面全象一个个弹坑,车厢抖得几乎把他们摔出来……他们从上午11点走到半夜3点才到。当地藏族司机说,即使再给他一万元也不走那路……
隐秘在青山之后,坐落于雪山之下,面向碧水的这一村落,目前生活着41户166人怒族和傈僳族村民,怒族居多,少数为傈僳族。这一百多人几乎是隐匿于与世隔绝的深山,过着一种胜似人间逍遥自在的生活。这里的民居式样原始古朴,以木结构为主,村民门外,南瓜、玉米以及以及罕见很胖的黄瓜,随意堆放,一根整木劈成的梯子,谁都可以爬上木制阁楼,那里存放着过冬粮食和其他杂物。因为我们到的那天正好是他们做礼拜,各家各户都没人,安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很多家的门畅着,个别上锁的,也仅仅是挂一把那种古老的插销锁,表示家中无人。路不拾遗,在如今社会,秋那桶给予这古老的成语一个现代注释。
这里的狗狗比较多,但是都很友善,我们在村里转悠了几圈,对陌生人,居然没听见一只狗吠一声……
下午3点,要不是想一并饱览腾冲美景,我们不会离开。
不过,因为“贪恋美色”,从秋那桶返回六库经历终身难忘。途经福贡时,天已黑尽,路上,很长很长的一段路,前后不仅无一辆车,就连人间气息仿佛蒸发——唯一生动的是汽车发动机声音,都被咆哮的江水声淹没,四周黑的可怕,一路没有行车参照物,车大灯远处,经常感觉就是悬崖断头。小心翼翼看清方向转弯之际,脑海里居然跳出二战时期,滇缅盟军东岸力拒西岸日寇的金戈铁马场景,那浴血的拼杀,那震天的誓死呐喊……在黑色孤独的怒江两岸绝壁前行,真的很恐怖。紧握方向盘的双手弯,到了六库,居然僵直良久……
当晚10点,登记住宿的服务员听说我们来自贡山,她惊讶地说:“夜行怒江,除非你在和老天爷赌气……”
难怪当晚没有看见车辆。
国庆大假,单车自驾云南西部边境怒江之旅,真正的精华,穷尽汉语张力,估计也难述说。我这点笔墨,能做到的,也仅仅是给网友们一个出行参考。至于所拍PP,囿于技术、审美和设备,还是那句话,仅给准备去怒江旅游的朋友一些影像资料。发烧摄友,请别拍砖。
路书
道路很简单,直接手机导航,来回全程近4000公里,总共花费9000余元。汽油和过路费用去一半。在昆明、腾冲,大理乃至贡山,住宿是大头,其次是门票。没买一分钱纪念品和土特产,甚至路边水果。在和顺镇买了两本书,几十块钱。吃的很节约,大多是云南米线以及一些小吃。在大理、六库、腾冲吃过几顿正儿八经的晚餐,5人,也就百元以内解决。去来赶路的四天,午饭都是在车上,干粮加矿泉水。

快接近村庄时,坡上这些花貌似某种人工栽培的草药?

另外一面坡上,也是这样的花草,感觉很奇怪。

到了这里,以为到村寨了,结果,这只是两间孤零零的房子,门开着,有些简单的餐具和铺笼被罩,估计是守夜的?环顾四周,貌似这一带,没见什么可以守的东西啊?

绕过那房子后,又是另外一段路程,坡面较缓,没有村民路过,更无游客,四周寂静,我们就像天外来客般到人间做客……

走了半小时后,终于看见有点人气的物什了。

左后的山坡上,应该住的有人家,但没见一个人,也没什么声响,弄得我们一家人心里直发毛。

走了很长的泥石路,到这儿,貌似突然有走上高速的赶脚。路的尽头,就是传说中的秋那桶村庄了。

在村口的一棵老树下小憩一下,回头看看,这里对来的路一目了然。

这村民的楼,全是木质的,楼上还堆着很多干燥的玉米杆,这万一失火肿么办?但几十年人家都这么安然过来了,我这儿杞人忧天了。

这村里的每家每户,几乎底层都是喂猪的地方,臭味很大。逗留起来有些困难。

在这里,终于见者这些村民了。原来,这天是他们的礼拜天。

进去看了看,他们的礼拜很简单,就是坐着矮凳,唱着听不懂的歌。

每人搭理我们,只好自己闲逛……

这家的房子几乎就是吊脚楼,楼上木质的墙稀牙漏风,这样冬天不冷么?

这家算是这个村住的最高的,在他家门口的院子,可以一览无余瞭望对面的山。可惜我们来的不是时候,云遮雾绕的,啥也看不清楚。

这是村庄自己弄的“自来水”,尝了几口,冰冰凉,回甜,应该是引的山泉。

秋那桶民居一角。

秋那桶民居一角。

秋那桶民居一瞥。

这家二楼上堆满各种南瓜、玉米,身后的一大堆,你猜是什么?是胖乎乎的黄瓜。城里面好像没见过这品种。

这“锁”其实是摆设,轻轻一拉,就开了……

满地玉米已经收割完毕。可以想象,春天此处的画卷……

每家每户都是这样两层,梯子很有个性,不习惯的人估计爬上去很是胆战心惊哦。这里的狗狗都很友善,对陌生人,居然没吠一声……

秋那桶民居一角。

这些鸡,应该才是城里人念念不忘的土鸡。

宁静安详的村庄,如果是深秋,一定很美丽的。
——————————————————————
关于作者
@勒克儿:
腾讯网《大家》签约作家;搜狐客户端《名人》签约作家;资深媒体人,自媒体工作者;旅行达人,摄影师。百度输入“勒克儿”可搜到腾讯、网易、凤凰博客以及腾讯、新浪微博地址等17300个结果。
个人简介:
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全国记协等联合表彰的全国优秀记者。华西都市报创始人之一,中国第一张都市报第一版主编,华西都市报连续7届编委。曾任云南《生活新报》副总编辑、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天府早报》副总编辑。
“党青博客”2008年6月底开博,至今独立访问人数4600多万,总浏览量1.2亿 。是腾讯十大名博博主。是腾讯《大家》全国首批签约百名作家之一。其腾讯微薄粉丝过百万。2012年被网易评为十大时政、旅游类优秀博主。2013年成为搜狐《名人》签约作家。
作为自媒体人,曾参与江西、湖北、陕西、浙江、山东、海南、贵州、嘉峪关、张家界、惠州、肇庆等全国10多个省市组织的旅行体验以及宝马南疆文化之旅、横店影视城文化之旅、贵州威宁草海黑颈鹤拍摄之旅、12天徒步穿越都江堰无人区追寻野生大熊猫、美国皇家加勒比国际邮轮韩国行体验等活动。曾获江西省旅游局金牌博主称号。
联系方式——
邮箱:6956208@qq.com 微信公众号:dangqing-lekeer 个人微信号dang-qing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