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没有围墙的“活体生态博物馆”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2-18 15:09:07

  肇兴者,兴盛之始也。十月初,从广州出发,经桂林龙胜三江从江,于四日下午抵肇兴。刚一下车,就有当地人过来招呼,无非是住宿用餐云云。倒也不必介意,尾随一中年女子沿小河前行,经过一段长长的走廊,便到了她家。客栈叫人民居,是三层的吊脚楼,一楼有吧台和茶座,二三楼客房。见房间安静整齐,便安顿下来。

  住惯了钢筋水泥楼房,对这种全杉木建筑的吊脚楼颇有微辞。踏上木板搭成的楼梯,即使放轻了脚步,都无法控制咚咚的响声,似乎整个木楼摇将起来。及至晚间,有夜归人上楼,我吊脚楼似乎成了摇篮。我住二楼,打开窗户,带着阳光味儿的山风扑面而来,脚下的小河哗哗作响。对岸是一样风格的吊脚楼,有打理得精致的店面,再往后是屏风一样青山。想着今夜要枕着小河入睡,即使恼人的脚步声,也不再话下了。

  出门向左是风雨桥,有几个闲人在呆坐,向右是一座鼓楼,有几个游客在拍照。这座鼓楼当是仁团鼓楼,飞阁重檐,气势雄伟,象一座宝塔,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侗寨鼓楼是侗族地区特有的一种公共建筑物,是侗寨的标志,是集会议事的公众场所,各团敲鼓召集大家。相对于西部汉族居住的自然村里,都是挨家挨户通知,不然要方便多少倍。现今通讯发达,但古风犹存,可以想象当年紧急情况下鼓声震天,人声鼎沸的场面。

  肇兴以鼓楼群最为著名,其鼓楼在全国侗寨中绝无仅有,被誉为"鼓楼之乡"。寨中有仁义礼智信五团,共建有鼓楼五座,花桥五座、戏台五座。鼓楼的来源,众说纷纭。民间传说三国时,诸葛亮南征,曾扎营侗乡,为方便指挥,在营寨中修筑高亭,内置铜鼓,以鼓声传令,遂流传成为鼓楼。若说花桥,肇兴的风雨桥规模不及三江的程阳风雨桥。该桥为清末所建,有说与河北赵州桥齐名,集风雨桥建筑之精华,实用价值与观赏功能兼顾,实在是侗族人民智慧的结晶。

  肇兴虽地处偏远的黔东南,但已然颇不宁静。随着旅游的兴起,商业文明的涌入,这个交通不便的侗家寨子正在大兴土木,寒头灰尘斗乱,一派杂乱的景象。据说,高速公路正向这里延伸,不知道商业文明的介入,对于这个古老的寨子会带来什么,是福还是祸?我不知道当地的民众是安于现状,喜欢单纯安静与世无争的农耕生活,还是向往现代文明所带来的物质享受。不过,世界各地的背包来,却是喜欢这里纯朴安静的生活状态和古老原始的民族风情。

  沿小河往南,在密集的吊脚楼间穿行,不时能看到歌坪、禾晾、禾仓。木楼系杉木所建,下午的阳光斜斜打在山墙上,那色彩便有了强烈地明暗变化,倒影在小河里,使人的心境也变得安静祥和起来。寨子四面环山,中间有一条小河流过。西山有肇兴中学,在学校操场上,寨子便全收眼底。吊脚楼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硬山顶上的小青瓦,更增添了侗寨的沧桑感,仿佛一幅保存永久的画,在晚阳的余辉里散发着墨香味儿。

  从西山下来,落日已经隐去。找到一家餐馆,见价格实惠,便先要来一支碑酒,慢慢地等待上菜。当地餐馆里有一道谓之“牛瘪”的菜,出于好奇,点了一份,上来才知是牛鞭汤。酒足饭饱,在河边散步,见有写生的学生,拍照的游客,谈情说爱的情侣,当地人和游客混做一团,便也在风雨桥上闲坐了发呆。

  礼团今夜有侗族戏,入夜时候,慢慢走去,见有人已经在等待了。戏台在礼团鼓楼的对面,是用木头搭成的台子,左右有红纸书成的对联:“唱侗戏著侗装民族文化欢国庆,讲土话行土礼侗乡风情迎贵宾”,横批“喜迎国庆”。戏台上灯火通明,随着“咣”地一声开锣,二胡声起,著传统服装的演员挑开帘子上场了。

  侗族戏用侗家语言,我们自然是听不懂的,挤在人堆里的游人,譬如我,大概真的只是为了感受侗族的民族风情罢?男女演员一唱一和,时而欢快,时而忧愁,时而激昂,时而低回。向旁边小学生模样的孩子请教,答曰所唱内容为家务事。

  另一个团有专业的商业演出,挨不得时间太晚,拍了几张演员的相片,就回房间了。肇兴周边尽是侗寨,五公里外,有著名的堂安生态博物馆,向客栈老板打听清楚徒步的线路,便早早歇息,以期明日徒步往堂安。

  寨子里有油条豆浆,难得的北方早餐,久居南国,在异地看到,倒格外的亲切。人多到老板忙不过来,索性自己动手,方才食到。天气晴好,薄雾初开,沿小河直向东北,再上东山。虽然在旷野里行走,但道路单一,惟有台阶样的石头小路,不必担心迷路。旭日初升,秋草带露,沿途不见行人,走过齐腰深的草木,鞋子上便也有露痕斑斑了。突然想起一句伟人的词: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踏遍青山人未老。

  沿途都是层层梯田,虽然不及元阳梯田气势磅礴,但和龙胜的梯田倒有一拼哩。十月金秋,眼下正是丰收的季节,多数田里的稻子已经割去,甚至有部分地里生出新苗,泛着嫩绿。太阳已经升起来了,阳光铺满山峦,周围就成了迷离的光影世界。下地的人们渐多,经常和背着脱粒机或者收割机的农人擦肩而过,四处是农忙的景象。回首来路,有早行的游客也在向这边移动。

  城中十万户,此地三两家。经过一个叫厦格的寨子时有些踟躇,因小路增多,居然不知道该向那边迈步,大声动问田里劳作的人们,才确定方向。厦格也是侗家寨子,位于半山腰,青色瓦顶的吊脚楼依山而建,错落有致,只是寨子较小,人家不多。

  穿过厦格,再往前不远就是堂安生态博物忱。生态博物馆就是以村寨社区为单位,没有围墙的“活体博物馆”,主要为了保护文化遗产的真实完整和它的原生态。堂安也是大山腰上的村寨,属于肇兴乡的一个行政村,四围青嶂,千重梯田。老远就看到侗族的代表性建筑鼓楼戏台,依山势而建的三层木构穿斗式房屋井然有序,古朴和谐。堂安侗族生态博物馆是中国和挪威合建的项目,古寨子有七百多年的历史,民居、石板路、石碓、水辗、古墓葬,古水井等,所有的建筑都按自然规律,所谓天人合一者也。挪威生态博物馆学家约翰?杰斯特龙行生说:“堂安侗寨是人类返璞归真的范例。”

  寨子的一角建有展览馆,需收门票。咨询看馆的保安人员,说是里面展览一些图片和实物,介绍当地侗族的历史。爬过一层层梯田,到高处的田陌拍几张照片,看看日色已近午时,就走回头路往肇兴,途中碰到的两个女子,却住在堂安,心情享受这里原生态风情了。

  到肇兴已过午时,餐毕尚早,即寻路到纪伦。纪伦也是古老的侗寨,离肇兴不足二公里,安静地躺在大山的怀抱里,看着天色已晚,少了进村的兴致,就原路返还。路边的老阿婆远远见我过来,大致识得是外乡人,赶紧拿出几只荷包要我买,看着佝偻着脊背的阿婆,心中不忍,便拿了一只。侗乡老人多驼背、多风湿,我曾想,是否与所住吊脚木楼有关?倘遇连日阴雨,这木式的吊脚楼又如何抵得上土木结构的房子呢?

  当晚无话,第二日按计划乘到三江的巴士,但等得心焦,经不住面包车司机的怂恿,和几人拼车而往,中途又被转让给一辆大巴。到三江时,开往广州的长途车还有空位,便不再绕道桂林,实为至善者也。

  

  三江程阳风雨桥,过桥要喝拦门酒,姑娘唱歌,直到杯底空了才罢

  

  沿途看到的花蜘蛛,吓死宝宝了

  

  谁知道这是什么果子,能吃吗?

  

  气势磅礡的侗寨

  

  另一个角度看,是个安居乐业的好地方

  

  寨子里调皮的小孩

  

  合伙吃晚饭?可怜我饥肠辘辘

  

  夜色下的鼓楼

  

  侗寨姑娘,准备演节目了

  

  侗族大歌很著名,但这里是侗族土戏

  

  沿着弯弯的小路

  

  稻田上的露珠儿

  

  叫不上名字的什么花儿

  

  堂安侗寨,和与自然和谐的典范

  

  曼殊纱华,也叫彼岸花,天降八种花雨之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