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水之都·阆中古城】南宋军事指挥机关为何设在阆中?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2-20 01:06:43

图片为毗邻张飞庙的阆中中学,为阆中明清以来道、台、府衙所在地。这里被分析可能为宣抚处置使司所在地。图为阆中中学大门及校外部分围墙。
南充晚报记者 李波 文/图
在外界的眼中, 阆中是全国保存较为完好的四大古城之一;在游人眼中, 阆中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在史学家眼中,阆中是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而在阆中历史文化学者看来, 清初四川省省会设于当地20年, 从一个角度折射出阆中曾经的历史地位。
然而, 鲜为人知的是, 南宋初, 其西部战场最高权力指挥机关———宣抚处置使司曾设于这里, 并长达4年零4个月。 史料显示,这个机关所辖地包括湖北、湖南、四川和陕西4省,占据南宋半壁江山。
一座阆中城, 是什么原因,致使南宋如此重要的军事机关入驻的呢?近900年前的阆中,宣抚处置使司设置期间,究竟发生过什么?
富平兵败 张浚退守阆中
南宋初年,宣抚处置使张浚率军在陕西富平,与金军对决。史料评价称:富平战役,是南宋第一次对金发动的反攻。
提及富平战役,有必要对北宋灭亡、南宋兴起的这段历史予以梳理。北宋靖康二年(1127)四月,北宋的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人俘虏,从而宣告统治167年的北宋灭亡。同年五月,宋高宗赵构登基,史 称南宋建炎元年(1227),从此,南宋的偏安统治开始。
南宋统治初,受金兵强大的军事攻击影响,宋高宗以及朝臣们四处躲避,居无定所,一时间,人心惶惶。建炎三年(1229)五月,新升任“知枢密院事”张浚向朝廷进言,称金人攻南宋将从陕西入川,如此,东南将不保,因此请求前往御敌。
这个张浚是绵阳人,对四川的地形及战略地位十分了解。他的建言得到朝廷一名叫汪若海的重臣的支持。宋高宗因此下旨,委任张浚为宣抚处置使,辖川、陕、京西、湖南北路隶之。
宣抚处置使司因此设立,其军事管辖区包括四川、陕西、湖南和湖北4省。张浚因此不仅拥有南宋近半疆域的管辖权,而且还有听凭黜陟的便宜大权。即司内一切大事的决定,包括重要的人事任免,都可以不经请示皇上。
正是这一巨大的权力,导致张浚执意在富平发起富平战役。结果,这场战役以张浚大败告终。《四川通史》对此战这样评价:错误的统帅、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导致必然的失败。

富 平 战 役 前 的 南 宋 建 炎 三 年(1130)七月,张浚率亲兵千多人,骑兵三百众,由行营出发,3个月后抵达陕西汉中。其宣抚处置使司随即设于此。富平战役惨败后,张浚落荒而逃至陕西略阳。此时,金兵已破攻甘肃武都,不久,金兵兵临略阳。
其时为南宋绍兴元年(1131)二月,张浚见势不好,只好率众退守阆中。
挫败金军“取蜀灭宋”图谋
张浚退守阆中后,将宣抚处置使司设立于这里。这一期间,南宋军队卓有成效地挫灭了金军“取蜀灭宋”的图谋。
而挫灭金军这一图谋的,要归功于宣抚处置使司指挥的三大战事。正是这三大战事的胜利,开辟了其后南宋四川地区相对安宁和繁荣的局面。
一直以来,有关南宋宣抚处置使司的史实,少有人关注,就是川内史学界虽然偶有谈及,也只是一笔而过。更不要说有人研究该机关于阆中期间的历史了。
阆中籍学者李家驹,是这段历史研究的热心人,今年5月,他的这一研究成果,揭开南宋宣抚处置使司设于阆中期间鲜为人知的历史面纱。他认为,这三大战役即和尚原大捷、饶风关大捷、仙人关大捷。
和尚原号称“天下之大阻”。它将中原与巴蜀分隔。南宋绍兴元年(1131)五月,金军进犯和尚原,被张浚部下击败。 绍兴三年(1133)正月,金兵调集十万大军,攻破金州(今陕西安康)直扑兴元,在陕西石泉西北的饶风关,与宋军展开激烈攻防。一时间,金兵战了上风,宋军纷纷退守,张浚险些将治所西移潼州(今四川三台)。金兵深入到金牛镇(今陕西宁强金牛)时,疑有伏兵而退守兴元。张浚部下等抓住战机,对金兵实行围追截杀,一举收复兴元、金州。
绍兴三年(1133)十二月,金兀术攻破和尚原后,宋军退守仙人关,并于此构筑坚固的“杀金平”防御工事。次年二月,金兀术再帅十万精兵直奔仙人关,他志在必得,让大小将领的家眷随军同往,意欲定居巴蜀,以待灭掉南宋。却遭到宋军拼死抵抗。
几天激战下来,金军伤亡上万,只得败退而回。宋军乘胜收复凤、秦、陇三州。
轰动朝野的曲端之死
宣抚处置使司设于阆中后,南宋发生一起轰动朝野的冤案,那就是曲端之死。而将曲端致于死地的后台正是张浚。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曲端的死也是这个张浚一手密谋并策划的。

虽然现有史料没能道明此冤案的密谋地在阆中,但据《宋史·本纪第二十六》、《北盟会编》、《宋史》等所载此案的时间节点综合研判,后人推断置曲端之死的密谋策划地就在阆中。
曲端虽然不是阆中人,也没有在阆中为官,更没有死在阆中,却因为张浚移司阆中不久而亡。
曲端本是宁夏固原人,35岁时经人举荐,任固原知任兼经略司统制。由于他练兵有方,部下军纪严明,数次击败来犯金兵,不久便升任陕西五路制置使都统制。南宋建炎三年,张浚出使川陕,欲依仗曲端,委以重任,曲端上任宣抚处置使司都统制时,将士欢声雷动。
曲端既然受到张浚的重用,为何又被其处死呢?这不得不从张浚一手造成的“富平兵败”说起。
张浚其人有忠、但才却不足。其决意“富平一战”时,曾征求诸将意见,曲端认为:富平为平原地区,在这样的地形条件下与金兵作战,我军缺乏实战,没有胜算。其它将领也纷纷认同曲端的看法。这令张浚十分不爽。由于张浚的坚持,其他将领只好违心地参与战事的谋划。而唯有曲端坚持己见。
由于曲端的不配合,并言“俟十年,方可议战”,这令张浚大为光火。随着战事的发展,张浚与曲端就战事结果再次预测并打赌。曲端直言,宣抚处置使之兵如若不败,我愿吻颈而死。张浚进一步追问曲端:可以追责不?“如不败,当伏军法!”曲端回答。
“富平兵败”的现实,证明了曲端战事前的分析与判断。张浚因此一逃再逃。宣抚处置使司移于阆中前的绍兴元年正月,曲端被张浚安排“阆州居住”,并任命其为“荣州刺史,提举江州太平观”。
结果,在张浚的一手策划下,曲端在一场“窝里斗”中死于非命。
有史可查 曾举行类省试
宣抚处置使司于阆中设立后,张浚的官运因他屡屡战事不利而并非一帆风顺。
宣抚处置使司移设阆中没多久,因为“富平兵败”,张浚受到朝臣们的弹劾,并被朝廷追责。然而,由于宋高宗的偏爱,他并没有丢官,只是所任职的宣抚处置使司降格为川陕宣抚处置使司,而张浚所任处置使只管辖川陕两省军事。
绍兴五年(1135)五月,时任川陕宣抚处置副使的邵溥移司绵州(今四川绵阳)。绍兴六年(1136)正月,川陕宣抚处置使司被四川制置使司取代。
由于时代久远,宣抚处置使司设于阆中期间,究竟发生过哪些重大事件,以及官衙设于阆中城内何地?已无从考证。
不过,其置司阆中期间,曾举行过类省试,却有史可查。
南宋初期,虽然战乱不已,朝局未稳。但官方仍采取了“类省试”的变通之法开科取仕。特别是远离朝廷的四川,类省试不仅伴随南宋始终,而且是川陕宣抚使司或四川制置使司举行“川陕”或“四川”的类省试。
再说张浚的下场,虽然宋高宗对其十分信任,但随着朝野对其非议高涨,面对压力,高宗不得不认真应对。最终罢其官职。而宣抚使司便宜黜陟之权亦被取消。
至今,阆中仍留有张浚的诗文。在阆中城南读书台,刻有三相堂字。张浚于此写有《阆中将相堂》诗一首。

微信 langzhongshiwenlv
本平台为阆中文化旅游广播影视局官方平台 [长按二维码关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