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老济南】?老济南的圩子墙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2-20 22:03:31

  

  撰文/摄影 王军

  解放前,老济南曾有内外两道城墙,内城墙是明朝时由土城墙改为砖石城墙的,在今护城河沿线。 外城墙也即圩子墙,则修筑于清朝咸丰年间。当时,南方太平天国运动如火如荼,北方也活跃着一支农民起义军——捻军。咸丰十一年三月二日( 1861年4月10日),捻军由肥城进入长清县城,省城济南一度戒严。

  咸丰十年(1860年),为防止捻军攻打济南,清政府拨银7000两,命山东巡抚谭廷襄在济南老城外,自东至西(北面临湖除外)三面挑濠筑圩,扩建外郭,修建外城,名为“圩子”。这道圩子墙,东圩子墙大致沿今历山路一线,南圩子墙为文化东路、文化西路,西圩子墙沿顺河街一线。因济南城北为大明湖,城外当时是沼泽地,故缺北圩子墙。

  

  1928年,济南,就餐之后,开始玩游戏的难民儿童

  同治四至六年(1865~1867),山东巡抚阎敬铭、丁宝桢、济南知府萧培元将土墙改筑为石墙。重修后的石圩长3670丈,高1.2丈,基厚1.5丈,顶宽1丈,垛口高约1.4米,有炮台14个,垛口3330个,门7个,东北海晏门(又称菜市圩子门,今老东门北)、东永靖门(又称东圩子门,位于今东关大街保利芙蓉附近)、东南永固门(又称东舍坊圩子门,位于今泺源大街新闻大厦附近)、南岱安门(又称南圩子门,今朝山街与文化西路丁字路口附近)、西南永绥门(又称杆石桥圩子门,今杆石桥东)、永镇门(又称迎仙桥圩子门,位于今顺河街英贤桥附近)、西北济安门(又称小北门,今济安街附近)。岱安、永固、永靖、永镇、永绥五门有门楼,海晏、济安二门有门洞无门楼。从而使济南成为兵书上所谓“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的古代城防体系最发达的坚城。

  

  清朝光绪年间的济南地图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商埠初兴,于永镇、永绥二门间增开普利门(今普利街西首)。此门无门洞无门楼,破圩墙而立。清宣统二年(1910),应齐鲁大学之请于齐大门前开新建门(今山东大学医学院校友门对面),城门形式与上同。 民国五年(1916),商埠日盛,又开麟祥门(又名林祥门,今共青团路西首)。 民国二十一年前后(1932),在东南圩墙开中山门(今文化西路和历山路交接路口附近)。1948年9月济南战役时,解放军东兵团攻破外城的永固门,西兵团攻破永镇门、永绥门,冲入内城。济南解放后,这道圩子墙及内城墙全被拆除。

  那么,济南的圩子墙是谁建议修建的呢?

  

  清朝末年,济南的圩子墙

  此人名叫杜乔羽(读qiáo),字汉升,号筠巢,山东省滨州市人。嘉庆十三年(1808)生。道光八年(1828),以滨州第一名中秀才。道光十二年(1832)山东壬辰科举人。道光十五年(1835),乙未科进士,改庶吉士,入翰林。道光二十年(1840)任会试同考官。道光二十二年(1842)升右春坊右赞善,国子监司业。咸丰元年(1851),任工部左侍郎,兼署钱法堂事务,派阅顺天乡试复试卷。迁兵部右侍郎。咸丰七年(1857),派往盛京承修皇陵。咸丰八年(1858),派通州验收海运米石。咸丰十年(1860),以在藉待郎、钦差大臣身份任督办山东团练大臣,负责镇压山东境内的反清力量。他主张裁撤冗员,精兵简政,提高战斗力,节省开支,减轻农民负担,但因督办不利,被参奏去职。同治四年(1865)病逝京城家中。

  

  永绥门

  不过,许多撰写济南历史的书籍,在提到济南圩子墙时,都把建议修建圩子墙的杜乔羽误写成其祖父杜堮,查起来源,皆出自《历城县志》中匡源的《济南新筑石圩碑》:”咸丰庚申(1860年),捻匪北窜,团练大臣杜堮因关厢无障蔽,督绅董筑土圩以环之,周四十里……”

  

  永绥门和杆石桥

  查找有关杜堮的资料:杜堮,字次厓,号石樵,生于乾隆二十九年(1764)。咸丰八年(1858)五月十九日,病逝于北京家中,享年95岁。其子杜受田,杜受田长子杜翰(咸丰帝病死时,杜翰为顾命八大臣之一,因阻止两宫皇太后“垂帘听政”被革职),次子杜乔羽。

  杜堮没担任过山东团练大臣,而且早在1858年就已经病逝了。所以,《历城县志》中,匡源的《济南新筑石圩碑》,估计是把杜乔羽误写成其祖父杜堮了。

  

  永镇门

  (来源济南画报)

  精选留言

  关注该公众号可参与留言

  

  关注该公众号可参与留言

  

  加载中

  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