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冬至大似年丨在一年中最长的这一夜,回忆老江宁的这些家规和门风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2-22 19:01:49

  

  今年的冬至,是这一年中最长的一夜。在古代,冬至不仅是一个重要的节气,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日。

  古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小编先给大家说说节气这块,由于冬至的日期和时刻比较容易测定,所以我国古代历法曾以冬至作为判定季节的标准并作为历元,其他季节,依一定法则,由冬至推出。我国位于北温带,冬至时中午太阳位置最低,日影最长。这一天白天最短,夜晚最长。冬至以后,进入最寒冷的季节。

  写到这里,小编仿佛又回到了高中地理课的课堂上……

  

  再说节日,俗话说“冬至大似年”,古人一直把冬至当作另一个新年来过的,据说先秦君王每逢冬至便接连五天不理朝政,在内宫听音乐。汉代的皇帝继承先秦天子的遗风,冬至之日也在宫内听八音。汉朝以后,人们也一直把冬至作为一个特定的节日来过。

  啊,小编多么希望……你们懂的。

  

  在咱们江宁,冬至还是打灶的日子。打灶在过去是仅次于建房的大事,因为旧式灶多以土基砌成,每隔几年就得修理或重砌,而冬至向来被认为是打灶的黄道吉日。

  《金陵岁时记》说:“谚云:冬至打灶,不忌。”

  《管子》中也有记载:“以冬至之日始,……教民钻燧,谨灶泄,所以寿人也。”

  

  从冬至开始,便进入“数九寒天”。即从这一天起,每九天为一个时段,十个时段总共为九十天,正好是一个冬季。在整个冬季里,人们要计算着天数来过,所以就有了“数九寒天”的说法。

  

  江宁地区旧时有《数九歌》: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

  五九和六九,河边看杨柳;

  七九河冻开,八九燕子来;

  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旧日的种种习俗,随着岁月的流逝,大多躲进了典籍和野史之中,如今只留下一些有关冬至的民谚。其实不止是冬至,旧时的江宁,囿于宗法制度,十分尊崇家规与门风。到了如今,这些家规和门风,或许也只有家里的老人还记得……

  

  “家规” 是一个家庭特别是传统型的大家庭对内管理的依据,

  其核心是“以孝为先”。

  男性的最年长者——太祖父或祖父为一家之主,至高无上。不论他生有多少子女,下面又有多少儿孙,都同居一堂,共同生活;全家的生产、经营、读书、婚嫁、理财、往来等,都得在这样的“一家之主”管理下进行。管理这样的大家庭,家规必不可少。

  

  一般来说,家规的内容非常繁细具体,大至做人、做事、社交、学业,中至财产继承、婚姻选择、年节祭祀,小至生活琐事、游乐玩耍等无所不包。

  如,江宁高庄庞氏就明文规定了“笃彝伦、联宗族、重祖塋、谨祭祀、饬丧礼、务学业、慎婚姻、严闺阃、勤耕织、戒斗讼、防游惰、供赋税”共十二条家规。

  

  一般说来,旧时代的家规内容多是严守封建礼教、宗法制度,宣扬耕读立家、勤俭持家等。如有违背,必遭一家之长的训诫、罚跪、饿饭甚至鞭笞。有时为子女的过错,还会连带其父母受到责罚。

  与家规不同,在江宁被称作 “门风”的,主要是指某个家族的成员表现在家庭之外的社会公众形象,常常体现为孝顺、勤快、节俭、仁义、诚实、仗义等,

  与之相反的则是懒惰、偷窃、说谎、忤逆、奸猾、投机、虚伪等。

  

  一个家庭的门风如何,常常影响其家人在当地的名声、地位,也对整个家庭在社会交际、经济往来、子女婚姻等具有较大影响。为此,江宁民间谚语有“家业事小,门风事大”的说法。

  然而,维系得再长久、再大的家庭,也总有分家的时候。以往,作为一家之长的老人们,认为“分家”是很不光彩的事,有违家规、有损门风,很多人直到临终才把儿子们叫到床边,主持分家;更多的人家是在老一辈家长过世以后进行分家的,称之为“分灶吃饭”或“另立门户”。

  

  在过去,分家对于一个家庭来说是件天大的事情。因此,在有宗族或祠堂的情况下,分家由长兄主持,但须请本宗支系长辈及族长、母舅等参与协调。其他外姓亲友一律不得参与。分家前要清查所有不动产及现金、箱柜、衣物,登记造册,提出分配办法。分家文书称之为“分家纸”或“分户契”。

  家产分清以后,全家人要在一起吃分家饭,这是全家的最后一顿“合家饭”。若是有人家是因为“吵窝子”闹分家的,往往就吃不成这顿“合家饭”,也因此会被乡邻们议论:连最后一顿“合家饭”都吃不起来,看来这家人的门风真是要“倒”了。

  

  

  

  精选留言

  关注该公众号可参与留言

  

  关注该公众号可参与留言

  

  加载中

  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