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颜文姜祠:感受中国孝文化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2-23 08:13:47

  博山有一条河叫“孝妇河”,被当地人视为母亲河,蜿蜒百余里,在千年岁月,流淌着一个不老传说——颜文姜传说。颜文姜因至孝而成神名,她的故事世代流传,影响深远。走进颜文姜祠,探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孝文化。

  

  颜文姜祠,又名灵泉庙、顺德夫人祠,俗称大庙,位于博山城郊西南境内凤凰山南麓。它始建于北周(公元557年),更建于唐天宝元年(742年),宋熙宁八年(1075年)扩建,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增建。颜文姜祠占地3660余平方米,拥有四进院落,有殿房83间,为淄博市现存规模最大的古典建筑群,也是仅存的3座唐代木质建筑物之一。2006年颜文姜祠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颜文姜祠座北朝南,山门两侧各蹲石狮一个,雌雄相对,遥相呼应,雕刻的十分精细,神态如生,是不可多得的石刻艺术品。门楣上悬有“颜文姜祠”鎏金匾额,为当代著名书法家舒同所书。步入山门,你会感受到两尊高达四米的木雕彩绘门神的威严,左边是银盔素甲手持方天画戟的平辽王薛仁贵;右边是金盔金甲高举十三节豹尾钢鞭的鄂国公尉迟敬德。

  

  香亭四角挂着铃铛△

  山门内迎面便是香亭,青砖辅壁,门是朱色,木雕的隔扇极为精致,整体玲珑剔透,与正殿之雄伟壮丽形成强烈对比。亭内供奉的是颜文姜木雕金身坐像,端庄静穆,令人起敬。亭檐下悬着一方牌坊,上面写着“顺德夫人”四个字,是宋代熙宁八年(1075)年,宋神宗敕封颜文姜号。香亭两侧各立有古碑两通,高三米多,是宋代遗物。

  

  灵泉△

  过香亭便是名闻遐迩被咏为“孝水澄清遗妇泽”的灵泉了,它位于正殿前院中心,为七米半正方形,深三米,四周有雕栏环抱,柱头上有狮、兽、莲等石雕。据说这便是孝妇河之源,汛期的时候,泉水会从正殿殿基下的涵洞里涌出,甘洌清冷。在池北正殿台基中嵌有一块碑碣,刻有汝南熊荣七绝一首,诗云“孝妇河名自古今,源头一派更弘深,何当吸去为霖雨,洗尽人间不孝心。”道出了博山一带自古以来敬老爱幼的朴厚民风。

  

  正殿檐下写着“顺德夫人”四个字△

  

  殿内塑有颜文姜木雕金身坐像△

  接着来到颜文姜祠的主体建筑正殿,俗称“无梁大殿”,以杠杆原理起建于台基上,纯系木结构。殿内塑有高达三米的颜文姜木雕金身坐像,端庄慈祥。两侧有为其站班的五位先生塑像,神态各异,栩栩如生。

  

  槽斗拱两翘三昂十一踩的唐代风格建筑△

  大殿的屋梁也是十分漂亮,看介绍的牌子上说,这是一座飞槽斗拱两翘三昂十一踩的唐代风格建筑。“飞槽斗拱两翘三昂十一踩”虽不太明白,但整个建筑物规矩严谨,金玉交辉,华丽中透着古朴,充分展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建筑技艺。

  

  灵泉钟△

  颜文姜祠的东北角钟亭内有“灵泉钟”,此钟为北神头村民集资捐铸,重达吨余,声音浑厚洪亮,余音袅袅,可于苏州寒山寺内钟声相媲美。走下亭台,便见院内两株挺拔耸立的银杏树向你致意,雌株稍显苗条多姿,雄株则显舒展粗壮。爬满墙头殿脊的紫藤,穗穗紫藤花散发出诱人心脾的清香。

  

  古代碑刻大都保存完好△

  整个祠内古代碑刻很多,有北宋以来的碑刻79块,多嵌于殿、庑墙壁间,其中北宋《牒文石碣》、《敕女石碣》、清孙廷铨撰文《新置灵泉庙香火房田记》,赵执信撰文并书丹的《重修顺德夫人坟院记》等都保存完好。清道光六年博山知县杨春喈之妻吴静君所画“风雨竹”刻石,为其中饺饺者,历来为人们所珍爱。

  此后其千百年来,颜文姜祠香火不断,并逐渐演变成了盛大的民俗活动——文姜庙会。每逢农历七月初三,即颜文姜的生日,博山及其周边地区的老百姓都会自发举办规模宏大的庙会活动,成千上万的百姓前来虔诚地进香供奉,祈祷许愿。庙会时间长达4天,从八陡镇到山头街道神头村,沿途十几公里的道路两边都摆放香案供品,颜文姜祠内更是人头攒动,场面壮观。时至今日,文姜庙会也成为了当地弘扬孝文化的重要载体。

  Tips

  颜文姜祠

  地址:淄博市博山区泉水路26号

  票价:古建筑部分10元/人;通票(含孝园)60元/人;讲解费50元/场(颜文姜祠全部景观对未成年人免费开放)

  游览建议:颜文姜祠浏览时间约1个小时,建议和周边的景点如:原山森林公园、淄博陶瓷博物馆等一起游览。

  

  

  精选留言

  关注该公众号可参与留言

  

  关注该公众号可参与留言

  

  加载中

  以上留言由公众号筛选后显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