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程启明:建筑是生活的全部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2-25 00:02:44

  民宿旅游,其实是前人种树、后人乘凉。但现在民宿旅游刚刚开始,有的时候可以吃一些祖宗留下来的,有的时候还要靠我们自己建设。

  建筑来源于什么?过去我们说到,艺术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但现在我们做建筑是不是来源于生活?

  美是什么?实际上从美学领域来讲,实际上是三个领域,一个是哲学,一个是心理学,一个是艺术学。哲学主要是回答美的存在问题;心理学主要回答美的认识问题;艺术学主要回答美的创作问题。在艺术学领域里,又会有很多分支,比如有建筑学、绘画、音乐、电影、文学、戏剧等。原本是艺术学门类下解决一个美的创造问题,但是今天我们的艺术学,往往会局限在对艺术品介绍的领域。对艺术品介绍,如果只是形式方面的介绍,这种艺术学对艺术创作来讲,往往具有局限性。比如建筑学,我们讨论建筑形式的艺术问题,如果不对这些建筑的产生背景或者说产生的生活进行深刻的揭示,可能我说的所谓的知识传播,对于人只是形式上的一个限定,所以说我就提出一个问题,艺术的创作是不是只通过目前我们的艺术学能解决?有可能要扩展到前面的心理学。所以我前面又做了一个小的框架,就是艺术过程的产生是感性的,结果是理性的,感性是艺术创作的动力。

  本来一个人是独立的,结果艺术学告诉他这是艺术、这是艺术,最后把自己封在一个盒子里。这是作茧自缚。但是它能不能破茧成蝶?的确对设计者来讲是一个考验。

  关于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说感性认识是面对具像,理性认识是抽象的。但是我们从来没讲过,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同时发生。实际上真实的理性认识、感性认识是同时发生的,是必须要有具像支持的。所以说,远看是山,近看不是山,再看还是山。就是对别人的理性,作为自己的知性,看上去只是一个山。如果你不结合自己的感受去实践,就是你如果没有走入到一个近看不是山的环节,你是不可能走到第三步,看山还是山。实际上中间这个环节“近看不是山”,你走近山,总是看到山的构成,你看到树、看到石头,但这样是对山没有把握的。还有“行万里路,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关键是实践,是你看到的具像,如果没有具像的支持,如果不能把自己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的话,所谓的理性认识可能都是虚假的。 所以,建筑不仅是一个形式。

  一、问题的提起

  1、认识

  

  2、矛盾

  虽然人希望艺术学是研究创造美的学问,但在许多数情况下艺术学成为了将艺术变为文化的学问。

  

  远看是山、近看不是山、再看还是山

  

  没有感性认识就不可能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平台,感性认识是动力,理性认识只有与感性认识是同时出现时才是真实的,才有可能指导于实践。如果简单地将知性认识作为理性认识,就可能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抄袭就是教条主义的产物,因为知性认识中不包含感性认识。

  二、两种不同的生活

  通过两个不同生活的四合院研究、比较。在胡同里一些老的、破旧的大杂院拆了以后建了一个新四合院。新四合院它的形式,也是围合式的,但是周边都是单元。这就是和传统的四合院不太一样。所以我做了一个模型,一个是传统的一层的房间围合成的四合院,新四合院是多层住宅围合成的。他们共同的特点都是中间有一个庭院,所以是两个模型。一个是传统四合院的模型,一个是新四合院的模型。从人的比例可以看到,新四合院的人是比较小的,占的比例比较小,老四合院人占的比例比较大。进行比较,其实当时建新四合院有一个目的之一,就是邻里之间的交往。传统四合院的邻里交往很好,是不是把这种邻里交往的事情把它在新的多层住宅围合的建筑里边,也能够得以体现?最后我研究下来,新四合院我发现这个没有出现。就是传统建筑里头、传统四合院里边邻里交往的这种现象,在新四合院里头没有再现。

  

  

  为什么没有再现?

  我进行了一下空间分析。我发现传统四合院里边,它的庭院有三个属性。第一个,它是与邻里、与周边的空间建筑、房间是直接相联的。再一个,这个庭院它的归属是半公半私的,你很难说这个院子是谁的,但是它也有私的成分。比如我每一户的周边属于我的领域,你不能在别人的窗底下听话,影响别人的生活。还有尺度适宜,交往度适宜。比如就是四五户人家,四五户人家做一盘饺子是可以分的。但是现四合院属性就发生了变化,新四合院的各户,由于是多层的居住建筑,各户与庭院的联系,虽然它是通过楼梯间联系的,在这个庭院完全成为一个公共性的空间,完全成为公共性的空间和半公半私的空间是有很大区别的。实际邻里的交往往往会在半公半私的空间里产生,在一个完全公共的空间里,这种交往的尺度会很小。这导致了新四合院邻里之间的交往,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好。

  

  你做这个建筑,如果是你要再现生活的话,如果你要把传统四合院的邻里关系做的特别好的话,交往可能不仅仅是建筑样式的问题,不仅仅是把建筑围合起来就可以做到。我们现在解决问题,要解决邻里之间的交往。解决邻里之间交往都已经成为问题了,解决不了。为什么解决不了?我想可能是不是太完善了。现在一家都住了一百多平米,家里头什么都有,也有客厅、也有书房、也有卧室、也有卫生间、也有厨房,他交往什么?如果每家只有一间住房,楼下弄一间会客厅,你看看它交往不交往。所以生活太好了,阻碍交往。如果我们现在把住宅做的每家都缺会客厅,大家就可以交往了。因为传统四合院里边缺会合厅,所以大家就交往。

  

  

  小结1:所以这是面对生活,就是要去恢复一种生活,可能不是仅靠一种形式。它是要想想过去那种生活产生的原因。如果那个原因找不到的话,我想把原来生活再现,完全是不可能的。所以,建筑不仅仅是一个形式问题。

  三、两种不同的态度

  

  再讲两种不同的态度。前一阵去鄂尔多斯,鄂尔多斯也是搞全覆盖,总而言之,就是要把乡村建立的美好。鄂尔多斯的乡村和我们不太一样,和我们山东的乡村不一样。它的组成基本上都是一互联一户,户与户之间间距很大,大概一户就二三十亩地。因为什么?因为它家里养的东西很多,这是他们的生活,养猪、养羊、养牛,这是他们的房子,这是他们的生活状态,也是灶,也是炕。这是改造过的,弄一个栅栏,这是他们家,这是他们的生活,又回到了原来的平面。

  

  

  

  

  

  改造前大致是这边有牛圈、羊圈、住房,旁边竖着的一般是个老房子,前面有个卫生间厕所,还有个猪圈。总而言之,进到这个院子感觉到很乱。现在在鄂尔多斯改造这么一个农家院,政府是补贴2万块钱。这2万块钱,把屋顶做一个就要花1万,当地改造一个厕所大概是2千块钱,再刷刷墙就是2千。最后改造的效果不是太好,问有什么办法,远看没什么不好,但是走近一看就不好了。这就是中国园林,有远景、近景。近景的感觉就是脏和乱,实际上这是一些农村改造面临的问题,一共剩5000块钱如何改造?我的提案就是这样,修两个墙,修一条路。修一道墙是干什么?也是中国的园林思想,把不好看的挡一挡,好看的露一露,让它人畜分离,尽量少看它那种猪羊圈的混乱。我们不可能改变他们的生活,我们是不是可以通过四两拨千斤的手法,来解决它的脏、乱?

  

  

  

  

  

  但是有些东西是能改变,有些是不能改变的,如何把不能改变的东西保留下来,把可以改变的东西稍微变一下,少花点钱,是不是可以成为解决一些乡村设计的手法?

  

  

  两周前我去了一个地方,一个老板请我去看他做的一个小镇,宜兴,出紫砂壶的小镇。建了一半,他发现问题了,说为什么要建一个欧洲小镇?我觉得这和生活有些脱离。当时我给这个老板说,我说你即使要建欧洲小镇,你也不能这样建,我告诉你一个办法,宜兴这个地方出了一个大艺术家徐悲鸿,是中央美院的建国后的第一任院长,他去欧洲留过学,如果你沿徐悲鸿的轨迹去建欧洲小镇的话,那可能还有道理,因为那个地方有你的文化。徐悲鸿是可以“吃”的,放着不吃,仅凭一个概念做设计,这种做法是不是不妥?看起来很光鲜,但是和当地没有太多关系。

  

  

  小结2:建筑不仅要生,而且要活。生活=生+活。就是我们做设计,我们要生这个建筑,生完了之后如何让它活下去,这也很考验人。所以这也是概括了我的主题,建筑是生活的全面。

  欢迎关注大众网周游齐鲁! 微信号:wwwzyqlcn

  长按上方二维码可直接关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