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周庄赏十景 听吴歌昆曲吃万三蹄(上)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2-27 21:19:17

  提及周庄,下意识里首先想到的就是沈万三,然后是著名画家吴冠中对它的赞誉——“黄山集中国山川之美,周庄集中国水乡之美!”。其实,还有个有趣的说法——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中间有一个周庄。

  周庄原名贞丰里,始建于北宋元祐元年(公元1086年),是江苏省昆山市的一个古镇。它四面环水,俯瞰之下,就像水上飘着一朵美丽的睡莲。经历了900多年的沧海桑田(但一些资料又记录了周庄有6000年的历史),却依旧完整保存了原有水乡古镇的风貌和格局。

  景观:碧水环绕的江南水乡之首

  据史料统计,全镇60%以上的民居仍为明、清时的建筑。另外,值得一说的是,周庄目前还保存了十四座风格各异的元、明、清代的古桥,全镇以河成街,桥与街相依相连,因水成市,依河筑屋,百90%的居民临水而居,典型的江南之风。

  周庄有“十景”:双桥、沈厅、张厅、富安桥、全福寺、迷楼、博物馆、周庄舫、澄虚道院、财神居。

  置身于周庄,穿行在悠远、静谧、古朴的街巷里,你会发现,深宅大院、河埠廊坊、过街骑楼、穿竹石栏、临河水阁,古色古香,水镇一体,像游客展示着一派古朴、明洁的幽静,“小桥、流水、人家”的词句不禁呼之欲出。

  据新闻记载,2001年6月8日,江泽民第二次来到昆山。站在周庄镇古牌楼前,他对中国第一水乡周庄的秀美景色赞叹不已。随后就有了他的题字。

  花岗石柱的周庄古牌楼两侧,青瓦粉墙的商店一座挨着一座,飞檐翘角的全福寺塔高耸在西端,蔚为壮观。

  踏上石板铺就的后巷街,中间是波光粼粼的小河,河面上小船轻摇,绿影婆娑,一派“吴树依依吴水流,吴中舟楫好夷游”的迷人景象。河两侧是古朴典雅的江南民居,保存完好的过街骑楼、临河水阁、水墙门、河埠廊坊尽收眼底。

  位于周庄富安侨南侧南市街上的沈厅是最具代表性的江南民居,是典型的“前厅后堂”建筑格局。

  沈厅是江南豪富沈万三的后裔沈本仁住所,建于1742年。它坐东朝西,七进五楼门,大小100多间房屋。整座建筑由水墙门、河埠、墙门楼、正厅、大小堂楼、厅屋几部分组成。

  沈厅的备弄两边上有一些铜板画主要是介绍沈万三的生平事迹:定居周庄,躬耕起家,陆氏赠财,出海通番,神盆聚宝,女乐宴饮,设馆尊师,观前修街,南京筑城,云南充军,舍生告状,茶马古道,归葬故里。

  沈厅在“文革”中遭受严重破坏,不过自1983年以后,国家开始修复沈厅。先后修复了松茂堂、茶厅和大堂楼,开通了走马楼,后厅屋也已与银子浜沟通。经过修缮的沈厅,恢复了清代建筑的风貌,成为“周庄十景”之一。

  从老牌坊进入周庄,抵达河边往右手便是周庄博物馆。博物馆原为清末民国初期一朱姓人家住宅,解放后为镇政府办公之处,90年代中期修缮,整理后作为景点开放。

  馆内主要展示了周庄当地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和民间的生活用具、农具等,以及当地出土的一些中国有名的黑皮陶器。此外,还有一些专门展品,如棋展、摄影展等。

  除了明清建筑、桥、名人故居、吴歌等风物之胜地外,周庄还有知名的一佛一道:全福讲寺和澄虚道院。

  南湖园全福寺是一座典型的园林寺庙,分三个部门,东西两个花园,为纪念唐朝著名诗人刘禹锡、陆龟蒙和西晋文学家张季鹰而建,中间即是全福讲寺。

  全福寺始建于宋代,原是宋元佑年间的周迪功廊舍宅为寺,后经历代不断扩建,香火旺盛,成为江南一带的名寺。不过“文革”期间,寺庙被毁,改为粮仓,可以说是周庄的一大不幸。

  澄虚道院始建于宋代元祐年间,原名“圣堂”,是吴江澄虚人士来此捐建。它是周庄一带有名的道观,是名副其实的道教圣地。但由于年久失修,道院已有所破坏,1994年周庄政府出资重修,又重现了当年的样貌。

  人文:文化荟萃,诗情画意

  周庄古桥多,桥桥相连,透过一个桥拱,可以看到另一座桥的桥拱。据说外国人是从著名旅美画家陈逸飞先生以双桥为背景创作的油画《故乡的回忆》等水乡系列油画认识周庄的。

  后来,这幅画连同他的37幅作品一起在哈默画廊中展出,引起轰动。许多西方人在看完画作后惊叹“这儿简直是东方威尼斯”,于是世界各地的旅人便纷至沓来,周庄也开始游人如织,人满为患。

  油画《故乡的回忆》后来被美国著名企业家阿曼德·哈默花巨款收藏,访华时把它作为礼物送给了邓小平爷爷,周庄更是名声大噪。

  周庄的吴歌乃其一大文化特色,也是这里的一种风俗,许多农妇船娘都会唱吴歌。吴歌以其清新的风格、娓婉的曲调和吴侬软语的特色,自成一派,有着很多的“乐迷”。

  吴歌一般都是四句头、八句头山歌。后来陆续出现长短句、迭句、衬词,句式复杂多变,而且善于运用谐音、双关的技巧。

  说完吴歌,聊昆曲。昆曲的故乡便是昆山。

  昆曲在周庄的盛行要回溯到2001年5月18日,当天昆曲被正式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周庄随即斥巨资建古戏台,并和苏州昆剧院达成协议,每周六天上演昆曲,每天上午两场,下午三场。

  周庄古戏台以走马楼式的观演楼、戏台和戏曲展览馆为主题的古建筑群,是一处融观赏、参与、研习等体验活动于一体的昆曲会所。

  也是在周庄古戏台,日后成名的昆曲名家俞玖林、沈丰英、周雪峰等人,有了表演、锻炼和一展歌喉的机会。

  昆曲名段:《长生殿》、《牡丹亭》、《琵琶记》、《千忠戮》、《太白醉写》、《贩马记》、《白兔记》、《窦娥冤》、《孽海记》、《双珠记》、《寻亲记》、《公孙子都》等。

  周庄独特而古朴的江南水乡之美,吸引着众多的名人前来瞻仰,三毛便是其中之一。1989年的春天,冒雨前来寻访周庄的台湾女作家三毛,在饱览水镇秀色后,拍手称道:“这就是我朝思暮想的江南水乡!这就是我心中的故乡啊!”

  可惜,后来三毛用丝袜向她最爱的荷西,以及读者和世人,永久的告别。她的生命,如同上了锁的那扇漆了朱红色的木门,再也没有打开过。

  来到周庄,“迷楼”不得不去。它位于贞丰桥畔,是一座两层的木制小楼。光绪末年,镇江人李德夫迁徙周庄,便在这座小楼上开起了一爿酒店。李德夫中年得女,到了20世纪20年代,女儿阿金出落得光彩照人。老夫妻让她当垆劝酒,生意越发红火。这酒店原名德记,由于阿金的出现,便被人称作迷楼,取的是“酒不醉人人自醉,风景宜人亦迷人”的意思。

  1920年,南社的创始人、大诗人柳亚子,“南社”成员陈去病、叶楚伦等人,经常登临“迷楼”,吟诗聚会,纵情谈笑,开怀痛饮,即席挥毫,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1921年,这部名为《迷楼集》的唱和集,由中华书局刻印出版,成为轰动当时中国诗坛的一大雅事,从此“迷楼”名杨天下。

  讲到叶楚伦,就不得不提到“南社百年书院”。书院坐落于周庄西湾街著名的南社诗人叶楚伧故居里,少年时期的叶楚伧曾在这里饱读诗书。

  除了给游客提供当代书籍外,书院主要以线装古书为主打特色。诗人欧阳江河、作家格非、导演贾樟柯都曾光临此处,可见其传播力和影响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