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故乡味道:带你看蓟县传统手工漏粉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2-30 02:11:42

  

  桑梓,在古语中取故乡、家乡之意。

  在蓟县桑梓镇,广阔的沙质土壤孕育出西瓜、萝卜、红薯等多种特色农产品,常各庄、顾庄子、李景庄一带,村民们运用传统工艺生产的红薯干、红薯粉条因其纯手工、零添加,成为远近闻名的美食。

  

  今天,小编就带您一起去看看,那硬硬的红薯怎么蜕变成丝滑柔软的粉条,一起来体味故乡桑梓的味道。

  论节气已经进入了数九寒天,在桑梓镇尚品仁家农场里,帮忙漏粉的乡亲们一大早就摆开了架势,男人们卖着力气揣淀子、漏粉,妇女们则手脚麻利的捣粉、晾粉,半天功夫,厂房里就挂满了刚刚制作出的粉条。

  

  

  一般来说,纯手工粉条的制作需要经过制粉(制作淀子)、熬芡、和面(踹淀子)、漏粉、洗粉、捣粉、晾粉等几个步骤。

  红薯粉条的原料是红薯淀粉,当地人叫“淀子”, 要先把红薯洗净,通过粉碎机粉碎后,放进水中浸泡,然后用纱布过滤,捞出红薯渣后,待水中的淀粉沉淀后,晾干,就是红薯粉了。100斤红薯大约能出二三十斤淀子。

  这就是晾干后成型的“淀子”,除去灰尘碎成粉状就可以制作粉条了。

  

  用一只大铁锅将水烧热,放入搅匀的淀粉糊,加入明矾,搅拌成透明状的粉芡。这粉芡一定要熬制的浓稠些,这是决定粉条韧性的关键环节。

  

  粉芡熬好要分次加入淀粉,并进行充分的混合。这可是个体力活,需要三四个男子汉同时挽起袖子,围着大盆用胳膊在里面不停地和面,以使粉子能充分的搅拌均匀。

  

  面团活好了,就是最好看的漏粉环节了。

  漏粉用的是葫芦瓢,三个长方形孔的漏宽粉,六个圆形孔的漏细粉和游丝粉。

  

  端瓢的师傅手劲要大、用力要匀,一瓢面团有六斤重,一手拿瓢,一手在瓢沿上轻轻捶起,粉条边随着师傅的震动,缓缓地从漏空中落入滚开的锅内。

  

  待粉条从锅底浮起,便可以出锅了,捞粉的妇女一把挑起锅中的粗棍,便把粉条放进了筛子中。

  

  视频很精彩,请在wifi下观看哦!

  不远处,其他妇女们早已经准备好了清水,刚出锅的粉条必须先过水防止粘连,然后再一根根捣开,用木棍穿过,多余的部分用剪刀剪齐,便可以挂在场院的架子上了。

  

  

  在传统制法的基础上,为保证粉条的品质,农场主把那些控干水分的粉条放进玻璃厂房内,并覆盖上保鲜膜,防止在粉条落上灰尘。

  

  

  为了让更多的人尝到这故乡的味道,农场的主人给自家的粉条建立了品牌,并且开发出了真空包装粉条。既有常见的干粉条,也有鲜食粉条,让生活快节奏的都市人省去了浸泡的繁琐,更便捷的品尝到家乡的粉条。

  

  

  

  分享时刻

  从清晨忙碌到午后,上千斤红薯淀粉化作了一排排丝滑柔软的粉条。此时,东家为了表达谢意,必定要准备上一桌丰盛的饭菜,慰劳那些辛苦一天的乡亲们。而这桌上必不可少的就是红薯粉条,或炖肉,或凉拌,爽口、顺滑、q弹,简简单单,清清爽爽,便成了老百姓餐桌上一道美味,但这背后付出的真心与诚意恐怕只有做粉人最懂。

  

  

  

  觉得此文不错,请点赞!

  购买纯手工、0添加红薯粉条电话:15022303132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