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成都人眼中的原始人工冬捕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2-31 17:13:59


文图/勒克儿(“冰雪天路”自驾极致体验之三)
对于生活在西南的人而言,冬捕俩字,虽然耳熟能详,但估计一辈子都只是在电视报纸网络上获得这词组表达的基本含义:就是大冬天把冰凿开拉网捕鱼。而要完成这事儿,则是另类“双规”——“规定”的地方、“规定”的时间——北方和东北,冬季的12月。这不,前几天,查干湖冰雪渔猎文化旅游节刚在在吉林松原拉开帷幕,北方以外的人获取的信息不外乎只有在冰封湖面上有传统祭祀湖神、唤醒冬网仪式,然后刚出网的“头鱼”拍出了788888元人民币的天价;4个捕鱼大队,机械化操作,一网下去覆盖了8平方公里,然后,木有然后了。大家看的就是一个已经成为非遗文化的热闹。
冰湖是浩瀚的。凭什么随便凿个洞,下个网,还能覆盖几平方公里,一收网就是几万斤鱼? 那网在冰下怎么覆盖?怎么知道鱼都在你下网的地方集结?渔民难不成有什么神秘的集结号?……
2015年19日,我到内蒙兴安盟乌兰浩特参加自驾“冰雪天路”之旅集结时获悉:翌日将体验察尔森湖渔民最原始的冬捕。亲自参加了这次原始冬捕,才从这里的渔民那里获得了以上“十万个为什么”的答案。
察尔森湖冬捕名气当然不能与查干湖相比。但每到冬季12月份开始,察尔森湖冰面结冰至50厘米左右的时候,当地的渔民都会开始冬捕,方式方法甚至祭祀唤醒冬网仪式都一样。因为,在这片古老的黑土地上,游牧、农耕和渔猎三种文化并存,特别是渔猎文化自史前时代绵延至今,成为如今人们过冬的特有方式。冬捕的神奇、神秘与神圣,在查尔森湖依旧。这里不仅仅只有冬捕的乡土文化。因为察尔森湖拥有80平方公里水面,两面环山,一面与草原和察尔森国家森林公园接壤。春秋时节,碧绿的湖面,秀丽的山群,丰美的草原,茂密的森林浑然成为一体,有“塞上江南”之美誉,其旅游资源更是相当给力。
察尔森湖是小名,是当地人的叫法,它的身份证名是内蒙兴安盟察尔森水库,位于科右前旗察尔森镇境内,距乌兰浩特32公里,乃东北四大水库之一。“察尔森”系蒙古语,意为“柞木”,过去因该地满山遍野长着柞树,因得此名。这一水库建于1990年,是一座以防洪、灌溉为主的综合型水库。水库成立之初,当地积极发展渔业,向水库中投放了大量的秋片鱼种,并移植了细鳞斜颌鲴、池沼公鱼及大银鱼等鱼类。1998年,嫩江流域发生特大洪水,察尔森水库为迎洪,泄至了死库容,使刚刚兴起的渔业受到了致命的打击。更为严重的是,随后的几年间,又连遇干旱,水库蓄水量一直不足1亿立方米。1999年,这一水库渔业重新起步,一年接一年不间断的投放鱼种,终于在2005年冬季迎来了建库以来的第一次冬捕。自此,察尔森冬捕时间为每年12月至翌年1月,年产各种鲜鱼40万公斤左右。
相比冬捕和它的旅游资源而言,察尔森镇的知名度,更多因为它是震惊中外的“中村事件”发生地。1931年6月,日本帝国参谋省情报员中村震太郎大尉等到察尔森做特务,被东北军兴安屯垦公署上校军务处长兼第三团团长关玉衡逮住并下令处决、焚尸。日本特高课得知中村被处死的详情后,日本内阁就“中村事件”进行专门讨论,并对中国政府进行威胁。1931年9月17日,日本公使重光葵还向中外发表声明,说因为“中村事件”而“盛传日本军队有动员计划说全系无稽之谈”,但24小时之后,日本军队就突然向东北军驻地沈阳北大营发动袭击,炮轰沈阳城,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
与当地渔民交谈得知,察尔森湖冬捕也是分小规模挂网和大部队拉网两种方式。不管用哪种方式捕鱼,都需要两样东西:一是“鱼把头”的判断力,二是运气。剩下的就是选凿洞地址,选定后就用冰镩子凿洞,然后就是扭矛、然后就是跑水线,最后,下网……冬捕,需要一个入网口,一个出网口,还要有一个拔杆,还要有一个挂网带线在水下走线跑的穿线器……看看,冬捕不仅需要“鱼把头”指点位置,还要靠运气,更重要的还得靠这些技术活儿。
早晨6点,全副武装的我们从乌兰浩特市区出发,行驶30多公里后从这里进入当地渔民原始冬捕现场。
进入红城渔村后七弯十八拐车队接近查尔森湖。
从这里开始,车队在湖面上行驶。对一枚久居成都的人来说,第一次在结冰的湖面上开车,老实说,是兴奋、紧张和忐忑的。
下车站在结冰的湖面上,从力学原理上说,总感觉浩瀚的湖面结的这冰木有任何可以承重的支点,凭什么能承受辣么多车车?
早晨7点过,车载的温度计显示,这里实时气温是-25度。站在湖中放眼望去,一片银色世界。第一次在水上冰面行走,新鲜刺激并战战兢兢。
我们7点过到达时,红城渔村的村民在这个冰洞眼的冬捕已经接近尾声。
从这个冰洞看,湖面结的冰,厚度并不是想象中的厚,让我脚步在凑近一点,着实心虚得紧。
趁渔民在整理网的时间,开始了我一枚西南人对冬捕完全白痴的“十万个为什么”。这两位一位姓李,一位姓张,都是当地资深渔民。
渔民说,他们用的网是小网,只有120米。
他们昨晚就在湖面用冰镩子(就是图中那铁钎)在冰面上凿开一个直径不到一米左右的洞,然后用网兜将洞中的碎冰清理出来,然后再布网、下杆。
如何布网、下杆,村民用语言也无法给这白痴描述。没看见实际操作甚是遗憾。
别小看这只有120米的渔网,得好几人合作才能完整操作。他们管这捕鱼用的网不叫“网”,而是叫“挂子”。
渔民说,“挂子”按照网眼的大小分为5种,可以捕获大小不同的鱼。他们这次用的“挂子”,都是小规模原始冬捕用的,只能对付浅层的鱼,捕获的鱼中等大小。
渔民说,“挂子”还可以按照高度不同,分别打捞中上层、底层等不同深度的鱼。只是这种“挂子”几个人是无法操作的,得好多人才行。
渔民大哥说,你们来的不是时候,再过一阵,村上将开始大规模冬捕,在冰上大锅炖鱼,不仅可以看到壮观的冬捕场面,而且可以吃到刚出湖面还在蹦达就被大锅炖的鱼,那味道,鲜美的很。
他们四人从昨晚到今晨的劳作,在这个洞眼捕获了大概500斤鱼,可收入几大千。
我们转场,参观渔民的第二个原始冬捕点。
这块湖面上没有铺满白雪,水在冰下可清晰可见。
阳光折射下,这哪是冰面,我去,分明是水面啊。
只能战战兢兢把脚放上去试试,没敢走过去。
但车仍然可以安稳停在上面,真特么神奇。
在第二个原始冬捕点,渔民开始收网了。
收上来的网有序摆在湖面,看上去很有韵律感。那插有小旗的地方,据说是另外渔民选定的目标。
渔民说,选点凿洞,那可完全靠经验和运气的。没有点冬捕真功夫,你凿一下网去,很可能白忙活一宿。
渔民说,冰下的湖水一般都在零上4度以上,鱼一般都有扎堆的习惯,得凭经验找准鱼的扎堆点。至于经验是什么,渔民也无法用语言完整述说,加之人家一直在忙碌,俺也不好再刨根问底。
他们整理“挂子”很有序,但在我眼里,这就一团乱麻,根本不知如何下手。
一个“挂子”千头万绪,密密麻麻,但渔民知道“纲”在哪里,纲一举目就张。
这团乱麻在他们手里,貌似就是一张很大的纸,可以很娴熟的折叠。
从这个冰洞眼捕获的鱼貌似比前一个洞丰硕很多。
刚被拉出湖面的鱼,瞬间温差30多度,鱼儿拼命挣扎……
估计它已经预感到自己的血液在快速凝固。
这条鱼有10多斤重,裸手想抓起一息尚存的它,还真费劲。
这鱼在做最后一搏……
从这鱼出湖面到拍照这功夫,也就一分钟左右,一个鲜活的生命被酷冬凝固了。
这个原始冬捕人工拉网的过程,每分每秒,都有各种各样的鱼儿“浮”出水面。
瞬间缺氧加上30度的温差,被拉上湖面的鱼,血液迅速充盈它们的腮,现场血红雪白。
扎堆的鱼,源源不断被拉上湖面……
估计有一条很大的鱼已经预感着下一秒钟的命运……
此时已经早晨8点过,我们得走了,去成吉思汗廟,参加我们的自驾“冰雪天路”出发仪式。
再见!美丽的查尔森湖。
———————————————————————
观看冬捕攻略:
如果你喜欢体验冬捕,大交通到乌兰浩特是小事,最重要的是防冻装备。以我们切身的感受来说,头上要有能护住耳朵的帽子,要有能护住脸部和脖子的脖套或围巾;上身建议保暖内衣+羽绒内胆的冲锋衣,下身建议保暖裤+抓绒冲锋裤。最扛不住零下20几度的是手和脚。脚部的鞋要厚底、加绒、防滑,要比平时大一码,以便能穿两双厚袜子;手套是必须的。如果你不是手机控也不拍照什么的,什么手套都行,只要保暖。但如果你忍不住要用手机拍照,一定要购买“触屏手套”,即可以戴着手套保暖还能使用触屏手机。如果是一般手套则必须脱下才能触屏拍照,但保证不到2分钟,你的手如针扎,手指发麻变硬。此外,需携带一管防冻膏,在内蒙任何地方出房门前,手和脸部都擦上,防止冻伤。
——————————————————————
关于作者
@勒克儿:
腾讯网《大家》签约作家;搜狐客户端《名人》签约作家;资深媒体人,自媒体工作者;旅行达人,摄影师。百度输入“勒克儿”可搜到腾讯、网易、凤凰博客以及腾讯、新浪微博地址等17300个结果。
个人简介:
中宣部、国务院新闻办、国家广电总局、国家新闻出版署、全国记协等联合表彰的全国优秀记者。华西都市报创始人之一,中国第一张都市报第一版主编,华西都市报连续7届编委。曾任云南《生活新报》副总编辑、四川日报报业集团《天府早报》副总编辑。
“党青博客”2008年6月底开博,至今独立访问人数4600多万,总浏览量1.2亿 。是腾讯十大名博博主。是腾讯《大家》全国首批签约百名作家之一。其腾讯微薄粉丝过百万。2012年被网易评为十大时政、旅游类优秀博主。2013年成为搜狐《名人》签约作家。
作为自媒体人,曾参与江西、湖北、陕西、浙江、山东、海南、贵州、嘉峪关、张家界、惠州、肇庆等全国10多个省市组织的旅行体验以及宝马南疆文化之旅、横店影视城文化之旅、贵州威宁草海黑颈鹤拍摄之旅、12天徒步穿越都江堰无人区追寻野生大熊猫、美国皇家加勒比国际邮轮韩国行体验等活动。曾获江西省旅游局金牌博主称号。
联系方式——
邮箱:6956208@qq.com 微信公众号:dangqing-lekeer 个人微信号dang-qing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