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洛阳的前世今生||独家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6-01-01 04:08:11

  

  洛阳定鼎门夜景

  没有任何一座城市,在开启华夏文明的贡献上,能与洛阳相比。

  这座因地处洛水之阳而得名的城市,是黄河与洛河交汇而成的河洛地区核心——数千年的河洛悠扬,哺育了洛阳雄浑风流的丰土吉壤。她是本来意义上的中国,她的历史与我们民族的历史等长。

  洛阳也有过很多名字:斟鄩、西亳、洛邑、洛师、王城、成周、雒阳、神都、京洛、中京、洛京……

  如今,洛阳向全世界昭示出了四张光彩夺目的城市名片:千年帝京,文化圣城、丝路起点和牡丹花城。

  壹

  洛阳,素有“天下之中”之称。

  对于洛阳的地理形势,《读史方舆纪要》称其“河山拱戴,形胜甲于天下。”因其极具“居中而应四方”之利,自“三皇五帝”起就成为数千年来历代帝王建都的首选之地。

  《史记》中说:“昔三代之居,皆在河洛之间”。三代指的是夏、商、周。公元前大约2070年,曾经“三过家门而不入”,冲在治理洪水第一线的大禹,在河洛地区“斧劈龙门”“凿通嵩岳”成功治理了洪水,赢得了万民膜拜,从舜王手中接过了权杖。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乳钉纹爵,被称为华夏第一爵

  然而,与威信一同滋生的是私心,居功自傲的大禹废除了部落联盟的“禅让制”,将王位传给儿子启,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国家政权。

  其主要活动区域在以洛阳为中心的河洛地区,国都在今洛阳的二里头村,这里就是夏都斟鄩。

  泱泱5000年的中华文明历史就从二里头起步。

  由夏以降,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含武周)、后梁、后唐、后晋十三个朝代在洛阳建国立邦,累计建都时间长达1500多年,是全国八大古都中建都年代最早、建都朝代最多、建都时间最长、居住帝王最多的都城。

  其中,留下最深刻记忆的不仅有周公营洛、汉魏宫阙,更有北魏都洛、隋唐帝京,洛阳成为当时世界性的国际大都会。隋炀帝的热情好客可谓空前绝后,外国客商来到洛阳城内,街道两边的店家你撕我拽,请吃请喝外带送礼,却分文不取!着实令外国友人惊为人间天堂。

  及至公元690年,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武则天称帝临朝,她自封“大周圣神皇帝”尊号,改名“武媚”为“武瞾”,改“洛阳”为“神都”。

  此时,这个昔日聪慧娇媚的“宛转蛾眉”洗尽铅华,蝉变为一个充满神性的千古女王。她在营建的“万象神宫”里接受万国来朝,并在城南建造了“大周万国颂德天枢”,为洛阳建都史留下了无比华贵炫目的一页。

  

  位于洛阳老城区的丽景门

  如今,沿洛河排列的夏都二里头、偃师商城、周王城、汉魏故城、隋唐洛阳城等五大都城遗址举世罕见,被誉为“五都荟洛”。

  司马光有句诗:“若问古今兴废事,请君只看洛阳城”。透过这些史页里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朝代更替,我们仿佛看到了烽火连天与血雨腥风之中的洛阳,感受到了这座城市一次又一次的伤痛。

  随着历史前行,战火与伤痛成为洛阳一种内在沉淀,成为一种从容不迫的王者气度、一种坚韧沉实的自强品格。

  穿行在今日的洛阳城,依然可以感受到十三朝帝京风华留下的夏时的青铜、商时的陶韵、周时的雍容、汉时的雄风、晋时的风流、隋唐的气象……这些足以让我们一遍遍千年梦回。

  贰

  洛阳,是“丝绸之路”海陆双起点。

  关于“丝绸之路”的起点,一直存在着争论。其实,洛阳作为“丝绸之路”的起点甚至要追溯到西周,不仅时间更早,而且更加传奇。

  大约公元前九世纪,西周穆王率领七萃之士,驾上赤骥、盗骊等八匹骏马,从洛阳出发。北渡黄河,逾太行,出雁门,过贺兰山,经天山南路到达新疆和田河、叶儿羌河一带,最终北行二千多里抵达“西北大旷原”即中亚地区。在这里与西王母相会于瑶池,留下了一段巫山云雨的旷世奇恋。

  

  位于洛阳市中心的天子驾六博物馆

  西王母其实是西域地区一个部落的女首领,透过这场风流韵事,我们看到的是早在张骞出使西域之前,中国内地和中亚地区已经有了友好交往。

  往返于丝绸之路上的商队,驼背上驮载的不仅仅是丝绸,更是厚重灿烂的中华文化。作为文化输出地的洛阳,更是与雅典、麦加和耶路撒冷相媲美的东方文化圣城。

  相传,距今七、八千年前,伏羲在洛阳北的黄河里制服了一只龙头马身的怪物,根据龙马身上的旋毛图案,创制了“河图”;大禹之时,从洛河里爬出一只神龟,其背之纹理,摆列成组,大禹受启发后创制了“洛书”。“河图洛书”成为《周易》的来源,成为中国哲学的源头,启迪了炎黄子孙千秋万代的思维智慧,洛阳成为中华文明的滥觞之地。

  到了公元前1039年,周公营建洛邑后“朝诸侯于名堂,制礼作乐,颁度量而天下大服。”制礼作乐奠定了儒家学说的初基。又过了500多年,一个叫孔丘的年青人怀着满腔崇敬,嘴里念叨着“郁郁乎文哉,吾从周”,驾着一辆牛车从山东来到洛阳,他向老子请教周礼,向长苰学乐,“入周问礼”之后成就了儒家先师的地位。

  道教也肇始于洛阳。老子在东周的洛阳城里担任守藏史的官职,后到洛阳城北的邙山翠云峰上修道,在这里打下了五千言《道德经》的腹稿。

  

  中国第一古刹白马寺

  佛教首传于洛阳。公元64年,东汉明帝夜梦金人,大臣解梦说金人是“西域有神,其名曰佛”,于是派遣使者沿“丝绸之路”赴西域拜佛取法,在洛阳创建了“释源祖庭”白马寺。

  三教之后,玄学、经学和理学无不创立于洛阳。老子、孔子、周公、伊尹、张衡、蔡伦、玄奘、武则天、狄仁杰、范仲淹、司马光、程颐、程颢……

  这些在历史的天空闪烁着中华民族最璀璨光辉的哲学、史学、文学、科技和艺术巨星,在洛阳谱写了中华文化的绝世华章,形成了最源深的河洛文化,构筑了“礼仪之邦”的人文道德根基,影响着中国人的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甚至从一定意义上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走向。

  叁

  洛阳牡丹甲天下。

  在洛阳流传着因牡丹在严冬抗命不肯盛开,被武则天从长安贬往洛阳邙山的传说。其实欧阳修的诗讲得最明白:“洛阳地脉花最宜,牡丹尤为天下奇”。

  洛阳牡丹始于隋,盛于唐,“甲天下”于宋,寓意富贵吉祥、繁荣昌盛,代表着中华民族泱泱大国的风范,契合了民族共同的审美价值,被誉为“国花”。

  

  洛阳国花园

  “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洛阳人自古就有赏花的传统。自1983年开始洛阳举办一年一度的牡丹花会,2010年升格为“国家牡丹文化节”,吸引了世界无数游客纷至沓来。

  其中,“客家人”可谓多矣,他们来到洛阳,不仅是一朵牡丹的吸引,更是一份情怀的感召。

  因为,根在河洛。

  无论是“三皇五帝”在河洛大地的繁衍生息,还是“华夏第一王都”斟鄩的建立,洛阳从来都是家国开始的地方。

  2007年8月在洛阳偃师市召开的“客家先民首次南迁出发地”国际学术研讨会确认:洛阳偃师市是客家先民南迁纪念地。

  公元317年,东晋怀帝时期,西北方少数民族入侵中原,史称“五胡乱华”。为了躲避战乱,中原先民从汉魏洛阳故城开始第一次南迁,在迁入地被称为“客”——这是历史上“客”字第一次出现,此后南迁的河洛先民自称为“客家人”。

  在洛阳的历史烽烟之中,河洛诸姓先民共有五次大规模的迁移,他们不断向外播迁,广及全国,进而又远徙海外,至今几乎遍布全世界,形成了沿边和海外数以亿计的客家人。当今中国120个大姓中源于河洛地区和部分源头在河洛地区的姓氏占了80%以上——“君自哪里来?来自黄河边”,无论是人种、姓氏、还是文化,“客家人”与“河洛郎”都与洛阳血脉相连。

  

  龙门石窟夜景

  穿行在洛阳的宫阙遗址、青石古街,甚至荒原陵墓和砖石瓦砾之间,其实是在研读史书、讲学论道,在对不同层次历史和文化景深的深度摄取,当我们把自己和更多感情融进其中,心底一定会涌动起生命还乡的迷醉。

  (图片来源网络)

  

  作者:韩建新,洛阳人,文史作家、诗人。

  有诗集《行吟洛阳》、历史文化随笔集《品读河洛》、长篇纪实文学《浴血蹚将——豫西绿林刀客的江湖秘闻》、旅游文化著作《洛阳山水》、《洛阳新八大景》、《厚重北邙》、《千年帝京洛阳城》、《古今洛阳牡丹名园》(合著)等;

  主编《洛阳历史文化游》及文化期刊《河洛新视野》、《梦想之旅》、《洛阳休闲产业》等。

  本文是作者为旅行故事独家策划“城市记忆”系列之洛阳篇所写。

  每周四旅行故事推出独家策划,更多精彩文章请点击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