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千年莫高 大梦敦煌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6-01-01 18:13:49

  最早知道莫高窟是在课本里,那时不懂,石窟有什么好看。再见是余秋雨的文化苦旅,和尚乐樽看到三危山金光灿烂,虔诚跪地,决心在此筑窟造像,那些文字描述带给我颇多震撼。文化苦旅给了我对旅行的最初认知,翻着书页,置身其中,感慨万千。

  如今,我用镜头和文字记录下自己看到的敦煌,千年岁月,悠悠过往,与你共赏。

  漫漫黄沙中初相见,月牙泉

  敦煌位于河西走廊最西端,东临三危山,南枕祁连山,西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这里因一个沉睡的藏经洞而闻名于世,经历了辉煌、浩劫和岁月沉淀走到今天。

  在敦煌,有一座山,叫鸣沙山,山下有泉似新月,名月牙泉。

  鸣沙山下长了很多芦苇,穿梭其中,有细细的绒毛拂过脸庞。

  就在天的那边很远很远,有美丽的月牙泉,她是天的镜子沙漠的眼,星星沐浴的乐园。

  多少年来,风吹着山头移动变化,却从不填进泉里。一水一山,以这样的姿态成为亘古不变的奇观。

  沙漠在水中的倒影,我还是第一次见,觉得这个地方真是奇妙极了。

  大漠里的人称月牙泉为蓝色月亮湖,那是他们的圣湖,他们会以蓝色月亮湖的名义起誓,许下最重的诺言。

  敦煌的特色小吃—驴肉黄面,面条劲道透亮,驴肉味道鲜香,一定要尝尝才不虚此行。

  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两关

  阳关和玉门关同为古时通往西域的门户,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关隘。阳关位于敦煌西南,玉门关在西北,南北呼应。此两关一出便是茫茫戈壁,再无故人。

  古人过阳关如同出国,要办理“护照”,即通关文牒。唐玄奘当年从印度取完经回国,就是东入阳关返回的长安。

  自西汉以来,这里作为军事重地都有派兵把守,将士曾在这里戌守征战;商贾、僧侣、使臣、游客曾在这里验证出关;文人骚客面对阳关,曾写下不朽诗篇。现在这里已没有往日的作用,作为遗址保护起来。面对关外荒无人烟的戈壁,苍凉感顿生,汉代的烽燧留存至今,讲述这里曾经的故事。

  人们因一句春风不度玉门关而记住这里。相传西汉时西域和田的美玉,经此关口进入中原,因此而得名。站在遗留的土城前,只能遥想下当年驼铃悠悠,商队络绎不绝的场景。

  雅丹,从魔鬼城里走过

  雅丹为维吾尔语,意为平地上突起具有陡壁的土丘,是干燥地区的一种风蚀地貌,最为典型的属新疆罗布泊地区,早期前去考察的学者询问当地向导这种地貌名称,向导以本地话语解释出,翻译来就成了雅丹。

  在雅丹遇到一行人,宽袍着身,席地而坐,煮茶邀游客共饮,就在天地间,在苍茫戈壁滩上,夕阳的柔光照着所有人,至今仍记得那种超脱物外的淡然从容。

  敦煌夜市,市井中的文化情怀

  集市上贩卖的玛瑙是戈壁石的一种,主要产自我国内蒙阿拉善、新疆、外蒙等戈壁地区。戈壁玛瑙主要以奇石、雕件和天然原石等流通于市,品相繁多,虽不及其他宝石珍贵,但形状奇特、色彩丰富,并有招财辟邪、保平安的好寓意,挑一颗带回家也是不错的留念。

  因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敦煌的瓜果都十分香甜,哈密瓜,葡萄,香梨等,还有著名的李广杏。由此制作出的果脯及杏皮水也很受欢迎。

  夜市上的商品大都以沙漠,驼队,石窟壁画为主题,这些已成为敦煌的标志性东西。

  夜光杯为酒泉特产,采用祁连山玉精工制作而成,主要成分是蛇纹岩。古人喝酒讲究,白酒用犀角杯而盛更加醇美,汾酒用玉杯以增酒色,梨花酒则用翡翠杯,而葡萄酒用夜光杯,喝的更是一种情调。

  莫高窟,从来不曾想起,永远不会忘记

  莫高窟内的雕塑多为石胎泥塑,大体成形后再以麻泥细塑,最后着色而成。九层楼是第96号洞窟,莫高窟的第一大佛。

  大佛的头部比正常比例要大很多,工匠故意做成那样使人们仰望时不会觉得头部过小,但由于计算失误,佛像的高度超出了崖体高度,凿穿了顶部,于是后来加了木质的顶盖在上面。

  此佛像塑于唐代武周证圣元年,因为女性佛且衣上饰有龙纹,被认为是武则天形象的写照。

  第148窟是涅槃像,是指释迦牟尼八十岁时达到不生不灭、常乐我净的最高境界。长达15米的佛像自然侧卧,神态安详,衣纹随身体起伏而变化,足见技艺之高超。

  莫高窟的石窟历经千年的营造,规模宏大,每个朝代又都有各自的风格特点。北朝时的色调浓重,线条纯朴浑厚,有西域佛教的特色;西魏以后,色调趋于雅致,风格洒脱,有了中原风貌;到了以胖为美的唐朝,壁画中的人物也丰满起来,身材修长,比例恰当;时间到了西夏中期,洞窟中有了回鹘王的形象;而到了西夏晚期,壁画中又出现了西藏密宗的内容。

  那时很多洞窟都由当地富有的家族出资建造,颜料都是选用自然的宝石制成,如蓝色是青金石,绿色为孔雀石,财力雄厚的自然修的精美,保存时间也长。

  敦煌,这座以飞天形象示人的城市,给了世界太多的震撼。他像一个饱经风霜的老者,却依然散发活力。

  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汇聚于此,在残留的遗迹前缅怀历史,走过一个个洞窟听着从北朝到元的故事,在这里收获感动,这种千年岁月里的文化沉淀,来过一次便永远不会忘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