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探访”被特务利用女色暗杀的白崇禧“故乡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6-01-06 02:10:12

  

  初识潜经村,是慕名而来!因白崇禧的名而来。

  这位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

  曾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3次到潜经村认祖归宗。

  然而,翻阅历史卷宗后才发现,

  关于他的死因有众多说法:

  “死在女人肚皮上的战犯”

  “特务利用女色暗杀”

  怀着好奇和探究的心态,开始了潜经村文化之旅。

  

  桂林市雁山区草坪乡潜经村位于风景秀丽的漓江边上,

  漓江美丽的风光,潜经村不同年龄层次村民的信仰差异,

  以及当地人那种强烈的要恢复民族文化象征的愿望,

  加上是抗日民族英雄将领白崇禧的老家,

  都令人觉得这里应该是值得探究一番的地方。

  

  “潜经村”是如何得名的呢?

  一位60多岁的老人说:

  几百年前,村人分散在18个聚居点,

  后来为了防盗贼,保护自己,

  大家聚集到了潜经村定居,

  历代相传族中有一部伊斯兰教的经典《古兰经》,

  村人唯恐丢失,就把它藏在村后的挑水岩中,

  做礼拜时才取出来。

  “潜”即“潜伏”,

  藏匿,因为藏了经书,

  所以得名潜经村,这名字已叫了几百年了。

  这个村子,

  至今尚有一些鲜为人知且难于揭秘的玄妙事物。

  

  潜经村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回民村,

  这里的回民是元朝时期离开故土河南,

  来桂林市草坪乡定居的,

  在地理位置上,

  处于周围其他族群及其文化的环围中,

  几百年的历史沧桑,

  他们的宗教信仰、宗教心理以及教育理念等

  在这个特殊环境里,

  是否有区别于伊斯兰教的特点?

  回顾潜经的回民历史,

  他们从洛阳到潜经的迁徙过程,

  其实也是一次文化变迁和文化融合、民族涵化的历史。

  这些所有的思忖都带上,来实地寻找答案~

  

  临桂区是一块风水宝地,历史上人才辈出。

  广西历史上第一位状元赵观文就出自临桂,

  自唐代以来,

  临桂共出了5名状元,

  2名榜眼,

  291名进士,被誉为“状元之乡”。

  建县始于汉代元鼎六年(公元111年),

  距今已两千余年。

  从三国到清末,

  临桂县城都是郡、州、路、府治所在,

  有“桂都首邑”之称。

  坐落在大路边的白氏宗祠,

  有两进殿堂和一个天井,

  砖墙中嵌着一块刻于乾隆六十年(1795年)的青石碑,

  记叙了兴建宗祠的缘由经过:“先人故老,流传非西粤人也。

  但知出于洛阳,亦不知来自何时。

  这样算来,

  白家到草坪来已有24代人了

  说句实话,

  白氏宗祠破败、凌乱成这样,

  是真的让人看了心里酸酸的

  很心疼~

  是政府不足够重视吗?

  (实在不忍心拍个全景照片了)

  

  走进宗祠前,一定要来了解下白崇禧老人的生平;

  白崇禧(1893年3月18日——1966年12月2日),

  字健生,回族,

  广西桂林临桂区山尾人,

  中华民国陆军一级上将,号称“小诸葛”。

  白崇禧在抗日战争胜利后,

  担任中华民国国防部长,

  然而中华民国国民政府未能保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战果,

  局势对国府愈趋不利,

  新桂系最终亦无法保住中华民国的半壁江山。

  中国共产党解放中国大陆后,

  白崇禧前往台湾,于1966年在台北病逝。

  关于白崇禧的死因,很多种说法,

  1965年,李宗仁夫妇回国抵京之后,

  白崇禧牵制李宗仁的价值消失,

  蒋介石不再需要白崇禧了,

  白崇禧也就自身难保了。

  虽然白崇禧也明白其中的利害关系,但最终难敌算计。

  蒋介石命令毛人凤对白氏直接采取制裁行动。

  毛人凤将这一任务交给谷正文办理。

  曾经想趁着白崇禧去花莲县寿丰半山打猎时,

  制造脱轨事件致使白崇禧意外身亡,

  但是没有得逞。

  

  祠堂正屋内悬挂着白崇禧老人的遗像

  并没有很精致,

  也落满了灰尘,

  反倒显得旁边凌乱摆放的物品更抢了风头。

  白崇禧将军曾经获得过:

  青天白日勋章、

  抗战胜利勋章、

  英国巴士武士勋章等勋章等;

  

  右侧墙壁上简陋的挂满当年战争时期的照片

  旁边的书架上也都是些有关历史的书籍。

  这些画框的下面,

  有乾隆六十年孟冬的《宗约》碑,被嵌入墙壁。

  细读这《宗约》碑,不禁使我大为惊奇,

  因为这里的回民在大清乾隆年间立下的《宗约》,

  竟完全是儒家做人做事的诫约,

  与其民族宗教基本没什么关联。

  其前言中说要“化乡人”,

  要有“齐家之道”,

  这整篇回民《宗约》所宣扬的就是儒家的修身齐家之道。

  

  正堂右侧有个小门,

  很窄很隐蔽,想必是当年的生活起居场所,

  一口石井摆在中央,并不是真的活水井。

  

  上图,宗祠内貌

  所有布置似乎都很契合当地民情民风情。

  

  在宗祠入口处,

  村民们正悠闲的聚在一起烤火取暖、

  读书看报。

  

  老人布满皱纹的脸上刻满沧桑,

  这也是一种历史见证吧,

  只有她们才更多的了解潜经的过去~

  

  90多岁的白奶奶,

  手拄拐杖,面相并不像90岁,

  看到远方来村的客人很是想交流,

  从只言片语中听出,

  她老人家对新政策下的生活很多不满,哎~

  

  在白氏宗祠的后身,是一座清真寺。

  道光九年(1829年)大殿重修过。

  后来又崩毁了,一直没重建。

  1940年,白崇禧捐资重建了清真寺。

  年时久了都崩塌了,

  (但是恰好在我们到达这里时,

  清真寺正在全部重新修扩建,

  完全的施工现场,所以未拍照。)

  离开白崇禧老宅

  进入村子内部。

  潜经村作为一个自然村落,

  整体呈南北走向,

  大圩-草坪公路从村边经过,

  将村子分为新旧两个村区。

  老村区由于没有经过静心规划,村道有些凌乱,

  没有像新村道那样整齐划一,

  村道通常在途中被伸出的房屋切断。

  

  这里,房子是纯一色的木质结构。

  明显有些陈旧和破败,

  但老一辈人都喜欢这样冬暖夏凉的木质房屋。

  村路由踩的光滑的清一色石子铺就,

  显得有些狭窄。

  

  浓浓的生活气息,

  一定还是有人居住~

  

  

  弄堂里的人家,

  发现一家豆腐作坊

  不点卤的豆腐

  原始做法,闻着好香~

  

  

  随着草坪乡及周边旅游的开发和宣传,

  频繁的与外界接触,

  外来文化的传入,

  潜经人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

  都已悄然发生了意味深长的变化~

  希望我再来时,这里越来越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