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木垒河》:高标逸韵中的普世价值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6-05-03 09:14:07

  优秀的文学作品,大抵借背景的广度、思考的深度和表达的力度而存在,这三点,《木垒河》煌煌乎皆有。《木垒河》能够引起名家和民间的追捧,其原因正在于此。

  集故事、情感和哲学思想的高度统一。《木垒河》的故事性毋庸置疑,好看得很,背景之开阔,历史之复杂,世事之纷繁,情感之凝重,结局之惨烈,集成一部极其厚重的小说,应了陈忠实所谓“死了垫在脑袋下的书”。《木垒河》中的纷繁爱情成为苦难中的一抹亮色,纵观这些爱情故事,表面看来都是以男女之欲为主导,但实则各个不同:魏啸才的爱情是憋屈中的一声驴鸣,魏啸铭是小天地内需父母首肯的自由恋爱,魏啸仪则发展到不惜决斗的真正的自由恋爱,爱情到了冬梅这已出现反叛的味道,月月则是彻底的抗婚。兄妹五人的爱情虽各有酸甜苦辣,整体来看却分明是在向前走,这正是《木垒河》中时代进步的具体体现。作者落笔不动声色,大师风范已露端倪。《木垒河》中最让人着迷的是从开篇汪秀英出嫁就始终弥漫的浓雾般的宿命感,甚至在后记中作者也提到了命运无常:魏家和汪家几十年来拼命地跟命运抗争,但最后双双发出一声长叹,最后一章的题目更是叫“终究逃不出个命”,如果借此判断这是一部描写软蛋怂包的书就陷入了教条主义的泥淖。事实上,在阅读过程中,虽然痛苦和感慨成为揪心的两根利爪,但读者的热血在每一个章节甚至每一个句子里都等待着喷涌,贯穿全篇的宿命感实际是对黑暗历史的血泪控诉。

  对历史沧桑和人性丑恶的正视及剖析。 新疆近代以来历史的复杂让人迷茫,殊多避讳让文学家也很少涉足这个领域。因为对这片土地的熟悉、热爱以及对这段历史深厚的钻研,才有了这一部堪比《白鹿原》的小说。面对这段大开大阖、世人极少评判的历史,作者绝没有一笔带过,而是对每一个时期都浓墨重彩地反复描写,于是在作者的笔下,几十年的沧桑兼容了好人和坏人,兼容了汉族和哈萨克人,兼容了国民党和共产党,一幅新疆全景历史图画徐然展开,这是直面天下的勇气。除此之外,不得不提的是细节描写的鲜活,说明了作者对新疆生活和历史的熟悉程度。袖筒里的掐指交易、驱鬼、祈雨、婚葬习俗、猎黄羊、人狼大战,农民争水、沙漠上的黑风、哈萨克人的粗犷生活、扯方老汉的闲逸状态,更包括军阀的部队、国民党的部队、共产党的部队、老毛子的部队、土匪与民团,写来场面迥异,真实服人。面对人性的丑恶,作者首先极尽鞭挞之力。但在鞭挞的同时,我们也看到坏人并非永远是坏人,人无完人,这是生命的本质,每个人犯的错误都会受到法律或天理的惩罚,不纠缠于你死我活的利益或情感争斗,不将滔天的愤怒全然转成致命的攻击,是人性化的伟大所在,《木垒河》对人性的这种批判和分析隐藏在充满哀伤的故事中,读来令人唏嘘。语言意识的强烈复苏。 《木垒河》从头至尾都用新疆当地的方言贯穿着。木垒河不是江南才子佳人的后花园,在战火和饥荒中度日的穷苦百姓显然不会文绉绉的莺声燕语。木垒河全民的本色演出让新疆特有的风俗和风貌在方言中跃然纸上,鲜明而感人。 三流小说给人愉悦,二流小说给人力量,一流小说给人思考。打开《木垒河》即撒不下手,是因为那一点朦胧的希望总在勾动着我们的心魂。木垒河的魏家和汪家,起起伏伏,挣扎、胜利、失败、再挣扎、再胜利、再失败,但惟独看不到沉沦,这正代表着与苦难抗争的力量。每个人都在跟命运抗争,无论是好人还是坏人。而爱情的不期而至,昭示着真情是任何苦痛也阻挡和抹杀不了的;一个一个小孩子的呱呱坠地,昭示着生命的顽强恰如木垒河边的胡杨树,是任何风暴也戕害不尽的。这本身就是希望!小说的最后,魏啸仪带着争子走向新的天地,更是突破了家族的范畴,成为木垒河人、新疆人乃至全体中国人的希望。《木垒河》告诉我们,个人即使掰不过命运的大腿,但成长和进步,任何势力也无法阻挡。

  注: 读罢《木垒河》,在见识了新疆的土地如此多灾多难而又神奇瑰丽,新疆人民如此历经坎坷而又从不低头后,读者自会深深忖思,然后从震撼中有所醒悟:这正是人类的写照!《木垒河》的普世价值当在于此。

  (责任编辑:新疆 苏丽娅)来源昌吉州旅游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