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亏损 减员 降薪钢铁企业度寒冬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1-16 02:13:11

  而且必须以旧换新”。这样的规定从今年10月份就开始实施。

  对一些经营状况较好的民营企业而言,虽然还没到降薪裁员的地步,但竭尽全力节约生产成本也成了重中之重。

  日照钢铁,这个山东最强的民营钢铁企业也开始勒紧裤腰带。10月12日,网上流传出一份名为《日钢将倒闭 老板很着急》的文章,里面提到在生产方面要如何节约成本,细致到洒水车多久洒一次水、什么样的外包任务以后需要自己完成等内容。

  对此,日钢一位中层告诉新金融观察记者:“那是一次生产部门的会议纪要,但是中间有很多添油加醋的地方。”庆幸的是,日钢还没有降工资。

  但对于这位跑销售的中层而言,他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现在出差多了,经常都是在客户所在的城市,行情好的时候打个电话就能解决的现在必须当面谈。”当然,离客户越近能够提供的服务也会越好。

  增减

  产能过剩一直是困扰中国钢铁行业的一大顽疾,虽然减少产能已经说了这么多年,但从实际的结果来看收效甚微。

  在环境日趋恶化的情况下,总会有企业先倒下,这或许也成为“大家都不减产”的代价。

  曾经是山西省规模最大民营企业的海鑫钢铁,由于受产能过剩、市场不景气、金融部门抽贷以及内部管理等多重因素影响,已经于去年3月19日全面停产。2014年6月11日,其正式向政府申请破产重整。山西省运城市中级人民法院于2014年11月12日正式裁定受理了海鑫集团重整申请。

  最近倒下的还有杭州钢铁。10月23日,杭州钢铁发布公告宣布公司位于半山生产基地的钢铁生产将在年底关停。据了解,该生产线产能大约在400万吨左右。

  据杭州钢铁三季报显示,公司前三季度实现营业收入72.91亿元,同比减少36.5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4.09亿元,同比由盈转亏。

  一边有撑不住逃离的,一边也有信心满满的新产能跟上。

  11月11日,大冶特钢宣布于2014年6月投资建设的优质特殊合金钢棒材生产线工程项目正式投产,项目预算总投资额11.05亿元,设计年产90万吨圆钢。

  10月初,湖北省咸宁市嘉鱼县的金盛兰冶金项目顺利试产,一期生产线日规划生产能力4000吨,试产后每日可生产2000吨建筑用钢。

  不可否认,特钢品种的品质是有提升空间的,总体情况过剩不算太严重,高品质的产品还是有市场。但普通钢材方面如果再增加产能,市场供大于求的情况会更加严重。

  徐向春在《经济新常态钢铁大调整》报告中指出,当前钢材产能化解甚微,新增产能超出预期,其中包括宝钢湛江的1000万吨和武钢防城港的920万吨等项目,未来两年预计增加7827万吨产能。当然,这其中包含了部分与淘汰落后置换的产能。

  控制产量依然是解决问题的主要方法,但要让企业减产或停产则是难上加难。

  重庆钢铁公司董事会秘书游晓安就曾对媒体表示,虽然产能过剩,但炼钢的高炉生产线不敢停运,因为一旦停运,锅炉、管道就会报废,损失以亿元计。

  更重要的是,银行不会希望钢厂停产,“不停产就有现金流,还能还贷款,如果停产了那就什么都没有了。”吴军说。

  中钢协常务副会长朱继民在10月底的发布会上表示,从2010年至今国家有关部门先后出台了20个淘汰落后产能、引导产能退出的政策措施,也淘汰了一部分落后产能,但是对于整体产能而言并没有减少。

  出路

  与实体钢厂的困境相比,互联网上交易的火爆给行业带去了一丝亮点。今年开始,无论是以撮合交易为主的第三方网络平台还是各大钢厂自己的电商平台都成为行业热议的焦点。

  10月21日,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宝钢集团董事长徐乐江在出席第十届中国钢铁年会时就表示,互联网正在为钢铁业转型提供机遇和途径,“中国钢铁行业庞大存量资产以及产业链流程长的特征,为提升和改善行业资源配置留下了巨大的空间,互联网技术在钢铁产业链的全面应用将重置传统的资源配置模式,这能够加快低效资产的退出,有助于缓解产能过剩的危机”。

  不可否认,电商的出现让钢铁行业整个产业链的结构发生了变化,提高了效率。“在效率提高后,企业的竞争力就会有所提高。”徐向春说。

  但电商也仅是给钢厂提供了多一种的销售方式而已,在产能不减少、需求无亮点的情况下,困境依然会存在。毕竟,产能过剩是行业早就面临的问题,只是因为交易改在互联网上大家就会自觉地抑制产能,这样的可能性并不大。而据国际钢铁协会预计,今年的中国钢铁需求会下降3.5%,明年可能继续下降2%。

  在徐向春看来,关键还是如何化解过剩产能,“无论是国内压缩产能还是将产能转移到国外都可以,同时提高产品质量、为客户提供更好的服务,方方面面都需要改变”。

  根据其他国家的经验,钢铁行业都会经过一个痛苦的减产和重组过程。无论是美国、日本还是欧洲,都曾经出现产量下滑、就业人数下降的情况。

  公开资料显示,英国钢铁工人人数在1974-1984年十年间从近20万人下降到不足7万人,下跌65%。曾经在1870年占世界钢产量近40%的英国钢铁业,1980年产量仅占世界总产量的2.7%。

  当然,要达到这样的结果也是有条件的。最好也是损失最小的办法便是随着国家经济的转型,能够有其他产业发展起来代替现有的过剩企业,无论从经济规模还是能够提供的就业人数等方面。

  虽然从目前的情况来看,想在中短期化解掉过剩的钢铁产能不太现实,但钢铁毕竟是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一个国家的经济要发展没有钢铁产业的健康发展是不行的”。徐向春坚信未来一定会从更高的层面改变目前的状况。

  根据欧洲产能压缩的经验,政府开始的做法是为了不让企业倒下,给还存在的企业进行补贴,当发现这个办法行不通的时候,开始改变策略。“改为对退出的企业进行补贴和支持,这样会让倒下的企业在破产和裁员的过程中痛苦少一些。”徐向春介绍。最后的结果是,情况不好的企业卖的卖,关的关,过剩的产能慢慢地退出。

  或许,中国的钢铁行业也要经历那样一个过程才能够浴火重生,只是路还很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