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不起的暖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1-16 02:16:36
燃煤已经不再是主要供热燃料,煤炭价格下降对全市供热成本的影响不大,而燃气供热的成本较高,按照现有供热价格,企业还要承担高额的亏损。近几年一直靠政府的财政补贴才能维持运营。多种因素导致虽然煤价降了,但供热费却没有下降。此外,供热费还受到水、电、运行、维修、折旧、人工成本等诸多因素影响,而近两年这些成本上涨很快。“天津所有的燃气供热单位都是勉强度日。”南开供热的内部人员对记者表示。
据天津供热部门公布的数字:今冬,本市燃气供热面积11243万平方米,占30.4%,增加16.2%;热电联产供热面积11458.53万平方米,占30.7%;燃煤锅炉供热面积13160万平方米,占35.2%,下降16.2%。也就是说,天津的清洁能源供热面积为64.8%。
天然气的价格比煤高,前期改造成本也是一大笔钱。
根据2014年天津市财政局的支出数据,发现有8704万元的市级预备费用被用来进行燃气供热补贴,同时又发放了2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券进行燃煤锅炉改燃并网。可见供暖成本对于政府来说也是个难题,在企业无法靠取暖费抵销成本的情况下,重担就压在了政府身上。而据天津供热办工作人员表示,今年的补贴远远超过去年,但可能还是入不敷出。“如果说前两年供热费每平方米涨5元就够,那么今年涨10元才能收支平衡。”
好消息是,国家在积极推进气改。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推进价格机制改革的若干意见》,指出将加快放开天然气气源和销售价格,这意味着天然气价格改革市场化将进一步提速。“如果天然气实现市场化,那成本可能会降低。”上述内部人士表示。
目前滨海新区的供热情况与天津市市区煤改气有所不同,新区供暖仍以燃煤为主。日前,新金融记者来到塘沽某供热站进行采访,工作人员告知并没有收到供暖煤改气的通知,所以近期滨海新区的供暖预计仍将以燃煤为主。
当记者问到东北地区因为煤炭价格走低供暖费用已经下降时,这位工作人员表示,供暖价格并不是某一个站来决定,是上级部门统筹安排,自己对于降价的问题并不了解,也不再回答。随后记者又来到该供热站煤炭堆场,看到这里的煤炭储备非常丰富,据巡场工作人员介绍,目前该供热站的储煤工作非常顺利,已经完成了大约2万吨的储备,能够满足今冬的供热需求。但对记者提出的“煤改气”以及价格等相关问题仍没有表达看法。
既然还有燃煤的地区,那为什么不能实行两种供热价格呢?
京津冀气源并不充足
为什么要大力推进“煤改气”?
据天津市环保局颗粒物源解析结果表明,天津PM2.5来源中本地排放占66%-78%,区域传输占22%-34%。在本地污染排放中,扬尘、燃煤、机动车、工业生产为主要来源,分别占30%、27%、20%、17%。治理雾霾,“煤改气”是重要一环。
据环境保护部11月12日通报,11月以来,受供暖期污染排放量大和不利气象条件影响,东北地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出现空气重污染过程。截至12日上午,部分城市空气重污染仍在持续。首要污染物为PM2.5。
“目前在供暖的能源消费中,辽宁燃煤供暖占90%以上,占燃煤消费总量的近50%,清洁能源所占比例非常低,这就导致供热能源消费结构失衡,这也是冬季雾霾出现的主要原因。”辽宁省政协委员王庆林表示。
随着“煤改气”工作的推进,制约此项工作继续进展的重要问题在于京津冀的气源不足问题。我国是一个“富煤、贫油、少气”的国家,京津冀地区主要通过陕京一、二、三线,永唐秦线、港清线、冀宁线、大唐煤制气专用线等管线供应管道气,气源主要来自陕北长庆气田、新疆塔里木油田、大港油田、中亚和西亚进口管道气、渤西海上气、进口LNG、内蒙古克什克腾大唐煤制气等。
京津冀地区现有天然气用户约1276万户,主要包括居民用户、燃气电厂及其他工业用户等。2014年京津冀地区天然气用气量约为201.5亿方,同比增长9.2%,增量气主要用于新建燃气电厂和锅炉“煤改气”项目。
根据国家能源局今年6月发布的《保障天然气稳定供应驻点京津冀专项监管报告》,北京市2014年完成6595蒸吨规模的锅炉“煤改气”,采暖季增量气约4亿方,已纳入采暖季供气量进行统一平衡。天津市在过去三年中累计完成95座燃煤锅炉“煤改气”,2014年新增“煤改气”用气2.7亿方,已纳入天然气供需平衡计划。河北省“煤改气”项目包括居民供热锅炉和工业锅炉(窑炉),2014年完成锅炉“煤改气”773台、6734蒸吨,石家庄市新增气量约1.4亿方,全部为采暖用气,已落实气源;其他地级市新增“煤改气”气量约有一半已落实,另一半还在落实中。
随着新建燃气电厂陆续投入使用以及锅炉“煤改气”项目相继投产,京津冀地区用气结构随之发生改变,民生用气比例大幅增加,工业用气比例不断下降,天然气需求峰谷差进一步加大,可压缩工业用气调峰空间缩小。也就是说,到了供暖季,无法更多地通过压缩工业用气来保证民用。
目前京津冀地区主要靠天津大港和华北永清地下储气库调峰,但该储气库调峰能力只有23亿方,无法满足京津冀地区冬季高峰时期调峰需求。
根据天津相关规划,预计到2017年,天然气消费需求将达200亿立方米。只天津一地的天然气需求就为2014年京津冀三地的总和,供气问题严峻,气源该怎么保障?
目前,向北京供气的陕京四线输气管道工程正有序推进,途经陕西、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5个省份。在管道节点上的内蒙古鄂尔多斯未来将成为重要气源地。
据了解,内蒙古正全力打造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和现代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清洁能源输出中,天然气输送是重要一环,现代煤化工产业中,另一种能源煤制气也尤为重要。内蒙古在建和已开展前期工作的煤制气项目已达340亿立方米/年,其中仅鄂尔多斯就达256亿立方米,占全区75%。
在鄂尔多斯,有7个煤制气项目已开展前期工作。其中,汇能煤制天然气项目已于2010年开建;另有神华、新蒙、中海油、河北建投、北京控股、渤海化工等企业投资的煤制气项目正抓紧推进。
但使用煤制气,实际上是一种“拆东墙补西墙”的治霾办法。著名能源经济学者林伯强在一篇名为《煤制气未改能源结构只是转移了污染排放》的经济评论里就说,“大规模发展煤制气替代燃煤,实际上只是将污染排放从东部转移到西部,从整体上增加全国的排放量,也不利于应对气候变化。”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