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厉以宁教授从教六十周年活动”在北大举行(组图)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1-22 22:32:20
中国经济网北京11月22日讯(记者 苏琳)11月22日,由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主办的"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厉以宁教授从教六十周年庆祝活动” 在北京大学办公楼礼堂举行。
11月22日,"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厉以宁教授从教六十周年庆祝活动” 在北京大学办公楼礼堂举行。 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党委副书记滕飞主持开幕式。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十届、十一届全国政协副主席张梅颖,全国政协常委、中华海外联谊会副会长颜延龄,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董事长尹衍樑,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厉以宁教授发表了主题演讲;来自政、商、学不同领域的40多位嘉宾随后分别参加了会议的高峰对话和平行论坛环节。
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学生为厉以宁和夫人献上鲜花。 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时至今日,厉以宁教授在北京大学任教60年。1955年,厉以宁教授完成了在北京大学经济学系的学业。时年25岁的厉以宁,选择了留校,投身教育事业献身科研工作,用人生最好的年华、最珍贵的时光诠释了他对学生、对教育、对学术、对国家和社会的挚爱。
北京大学校长林建华致辞。 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甲子岁月,厉以宁经邦济世,心系民生,从股份制到《证券法》、从民营经济到扶贫开发,从林权改革到低碳经济,每件事的推动都折射出他的心血和智慧。八旬年华,厉以宁笔耕不辍,著作等身,从《西方经济史探索》到《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从《工业化与制度调整》到《中国经济双重转型之路》,从《中国道路与新城镇化》到《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从《中国经济改革与股份制》到《论民营经济》……一部部著作为中国改革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指导。
北京大学名誉校董、光华管理学院董事长尹衍樑致辞。 中国经济网记者苏琳摄。
六十春秋,厉以宁传道授业,因材施教,桃李满天下,他的教诲不断激励着学生们奉献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各条战线上。厉以宁孜孜不倦,兴办商学教育,在北京大学和光华教育基金会的支持下,创立了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这一中国乃至亚太地区商学院的旗帜,为中国商学的发展,教育事业的改革,做出了重大贡献。
厉以宁的学生、中国人民大学校长刘伟致辞。 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开幕式上,厉以宁以《中国双重转型之路为发展经济学增添了什么?》为题做主题演讲。阐述了中国“双重转型”之路的历程、经验和对未来的展望。他指出,中国的发展历程既是“体制转型”(由计划经济体制转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路,也是“发展转型”(由农业社会转为工业社会和现代化社会)之路。
厉以宁以《中国双重转型之路为发展经济学增添了什么?》为题做主题演讲。 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厉以宁首先回顾了中国“双重转型”的历程。随着农村家庭承包制的推行、乡镇企业的兴起和经济特区的建立,中国大一统计划经济体制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被冲破。这既大大促进了社会的工业化和现代化转型,也预示着中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开始转向市场经济体制之路。厉以宁进一步分析了“双重转型”之路的重要经验,即国有企业产权改革、重视就业问题和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厉以宁教授指出, “产权改革”是有决定性意义的改革。它使得国有企业摆脱了计划经济体制,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市场主体。国企改革的过程中,不可避免面临就业问题,必须通过“完善社会保障”、“鼓励职工就业”等六个方面来解决。此外,鼓励和扶植民营企业发展,是转轨过程中最重要的国策之一。
"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厉以宁教授从教六十周年庆祝活动”高峰对话。 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通过对“双重转型”之路的回顾和分析,厉以宁特别指出:前资本主义经济转为市场经济是不可逆的,而从计划经济体制转为市场经济体制,如果社会不稳定,改革不是不可能逆转的。由于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的不平衡分配和占有,城乡收入在改革开放以后反而有所扩大,我们需要从土地确权、教育制度改革和社会垂直流动渠道畅通三个方面来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促进社会活力、公平和稳定。土地确权有利于农民获得财产性收入,促进专业化生产,使“合作社”得到真正的落实。此外,土地确权也有助于提高农民对生态建设的重视程度,生态保护和扶贫开发的结合有助于中国走低碳化的可持续道路。现代教育制度需要着力于培养家庭农场主、熟练技工、各类专业人才和现代企业家四类人才。社会垂直流动渠道的畅通有助于克服职业的世袭化,这又要求我们进一步破除城乡二元体制和减少就业当中的“垄断”和“排外”现象。
活动期间,厉以宁与自己的学生畅聊。 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厉以宁认为,我们应有充足的制度自信,中国的“双重转型”之路也为世界提供了先例。在城镇化过程中,厉以宁介绍了新社区的概念,指出中国的城镇化是发展中国家特有的新路。市场经济体制的建设是没有终点的,向现代化社会的过渡也不会结束。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将科技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和社会治理创新融为一体,也为世界提供先例。另一方面,中国经济的双重转型不仅是经济的持续增长,而且也是社会的治理创新,这也为发展经济学提供一个范例。厉以宁最后提出,在市场调节(第一种调节)和政府调节(第二种调节)之外,道德力量调节起着重要作用,它有助于产生社会和谐红利,将使中国社会和经济跃升到新的阶段。
近500人参加"中国经济的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暨厉以宁教授从教六十周年庆祝活动” 。 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国家统计局局长王保安、科技部副部长张来武、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隆国强、中国房地产开发集团理事长孟晓苏、泰康人寿董事长陈东升、海马集团董事长景柱、万科集团总裁郁亮、英国社会科学研究院院士孙来祥、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郭庆旺、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孙祁祥、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蔡洪滨等参加了主会场高峰对话环节,就“经济新常态下的挑战与机遇”、“企业的转型与发展”和“经济学创新与中国道路”话题进行探讨。会议当天还安排了四场平行分论坛,与会嘉宾以圆桌论坛形式,就“宏观经济与金融改革”、“国有企业改革与民营企业转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理论研究与中国实践”这些中国经济热点问题交流观点,展开讨论。
厉以宁资料
厉以宁从1955年至今在北京大学任教,历任资料员、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经济管理系系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院长。现任北京大学社会科学学部主任、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名誉院长。
厉以宁于1988年至2002年任七届、八届、九届全国人大常委、全国人大财经委员会副主任、法律委员会副主任,2003年至2007年任十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2008年-2012年任十一届全国政协常委、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2013年起任全国政协常委。目前还担任中国国际交流协会顾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执行副理事长、中国企业投资协会副会长等职。
著作和成果:厉以宁在经济学理论方面著书多部,并发表了大量文章,是我国最早提出股份制改革理论的学者之一。他提出了中国经济发展的非均衡理论,并对“转型”进行理论探讨,这些都对中国经济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厉以宁还主持了《证券法》和《证券投资基金法》的起草工作。
厉以宁的主要著作包括:《体制·目标·人:经济学面临的挑战》、《中国经济改革的思路》,《非均衡的中国经济》,《中国经济改革与股份制》,《股份制与现代市场经济》,《经济学的伦理问题》、《转型发展理论》,《超越市场与超越政府—论道德力量在经济中的作用》,《资本主义的起源—比较经济史研究》、《罗马—拜占庭经济史》、《论民营经济》、《工业化和制度调整—西欧经济史研究》等。
奖项和荣誉:厉以宁因为在经济学以及其他学术领域中的杰出贡献而多次获奖。其中包括 “孙冶方经济学奖”、“国家中青年突出贡献专家证书”、“金三角”奖,国家教委科研成果一等奖,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奖(个人最高奖)、第十五届福冈亚洲文化奖——学术研究奖(日本)等。1998年荣获香港理工大学授予的荣誉社会科学博士学位。他曾多次被邀请到国内外多所大学与科研机构演讲。
作者:苏琳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