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从左手到右手 金帝能旺否?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1-23 01:32:57

  当金帝巧克力在超市货架上的席位越来越少时,其在市场和公司内部的地位也随之危险起来。而最新的消息是,为了甩掉包袱,中国食品或将剥离金帝的相关业务。而接盘侠则是同属中粮集团的大悦城地产。

  或被剥离“国内巧克力第一品牌金帝公司将收缩业务,甚至已经开始出售其深圳工厂的土地,用以筹措资金……”近日,资深快消行业从业者纳兰醉天向新金融观察记者透露。

  公开资料显示,中粮金帝食品(深圳)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金帝)成立于1990 年,是中国食品(香港上市公司)休闲食品事业部下属企业。

  “确有卖地的消息,至于用途,要再等等看。”12日,中国食品一工作人员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说。

  该工作人员表示,地已经卖给了中国食品的“自己人”——中粮置地(2014年年末更名为:大悦城地产,香港上市公司),至于金帝公司未来的走向,还没有确切消息,早在今年9月,就有第三方审计公司去金帝做过调研,所以……

  在他看来,中国食品有出售旗下巧克力业务的意向。

  新金融观察记者向一尚在金帝就职的工作人员求证时获悉,“之前确实有人来做过调研,但具体方案还没定,这属于国企混改,有关方案,还停留在中粮内部。”

  “事实上,是有一家内资公司想要参股金帝,但此次合作无果而终。有分析认为,该公司很有可能是看上了金帝公司位于深圳福田的那块地。事后,中粮集团决定不再考虑让别的公司参股金帝,但同时,可能会将金帝从中国食品剥离。”一消息人士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说。

  据该消息人士称,信源来自中粮集团内部,作为中国食品和大悦城地产的母公司,中粮集团或将金帝从中国食品剥离后,纳入大悦城地产旗下。中粮内部的人还透露,公司未来会有大动作,至于具体怎么做,目前尚不可知。

  “迫于业绩压力的中国食品想要剥离金帝也属正常,况且,金帝的业绩下滑严重,本身薄利不说,又与饮料、食用油、酒等放在一个平台上,自然不会有太好的效果。毕竟,巧克力行业和上述几个行业的差别还是比较大的。”在巧克力糖果行业浸淫多年、时任上海则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营销中心总经理的丁忠卫对新金融观察记者表示。

  数据显示,受经营环境影响,中国食品在2013年度转盈为亏,录得8.9亿港元亏损;2014年亏损收窄至2.25亿港元。今年,中国食品开始走出亏损,截至今年6月底,公司营业额按年增长9.5%至150.8亿港元,毛利率上升0.5个百分点至23.7%,业绩转亏为盈,录得盈利1.18亿港元。

  可是,中国食品的休闲食品业务在2015年上半年的销售收入,依旧下滑了9.06%。

  前景未知

  与上述是否剥离消息并存的,还有金帝方面有关裁员的进展。据前述中国食品的工作人员了解,金帝一直都有裁员,2015年还加快了裁员速度。

  “裁员是针对销售的,部分地区的销售不理想,做些调整……”前述金帝的工作人员表示。

  相关的佐证是,一份中国食品总经理江国金在2015年初“致全体中国食品同仁的公开信”中提及,“2014年中国食品总部和大区一共减员609人,减出来的工资额几乎都用于改善基层员工的待遇了,双赢增效项目实施,逾1000人获得了调薪,调薪人数比例达到31%。2015年这项工作还将继续,继续向创造价值的员工倾斜……”

  对连年亏损的金帝而言,是否是裁员的重灾区,就不得而知了。

  另一官方载体,金帝公司的微信公众账号上发布的有关运营分析会的信息,其中用到最多的词便是“反思”。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一年多的时间里,几乎所有的运营分析会都总结并反思了过去,也对未来的工作进行了部署,可这些并没有对金帝的业绩产生帮助。

  此前,不止一家证券公司分析认为,若中国食品的休闲食品业务持续亏损(主要包含金帝、美滋滋两大品牌巧克力),则有望被公司剥离——进口巧克力正快速进入中国市场,各主要竞争对手积极加大营销投入,行业竞争持续加剧在所难免,未来公司的休闲食品业务仍面临较大的经营压力。若持续亏损,预计中国食品有望剥离该业务,若剥离将甩掉一块经营包袱,有助盈利水平改善。

  如果用“割肉”换来业绩增长无可厚非的话,剥离完成后,金帝命运几何就很难判断了。

  “这要看中粮之后的具体动作了。”丁忠卫说。在他看来,金帝并不是不具备跟外资竞争的实力,而是其所在集团的体制问题。一定程度上说,如今的金帝,如果不进行一次大胆的探索或是大胆运作的话,它的结果不会太好。

  “这个团队的一些操作模式已经固化了,如果延续老风格,很难有太大的突破。”丁忠卫强调。

  究竟是欲出售还是或将剥离,并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新金融观察记者向中国食品官方求证后,并未得到对方的正面回复。同时,其也没有否认该消息的真实性。而有关金帝裁员、业绩等方面的问题,对方一句话回应称:“有关信息请以中国食品对外公告为准,目前暂无更多信息可提供。”

  新金融记者 淮纯菊

  作者:淮纯菊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