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张伟民 让笔下青春再次美好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1-23 03:04:24

  张伟民,浙江画院副院长,浙江画院中国工笔画研究所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专家委员会委员,杭州师范大学特聘硕士研究生导师,浙江省文联委员,杭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花,旁边的提款在缅怀故去的母亲。”他把对生老病死的情思寄托在画面中,一切鸿爪雪泥细微可循,低调却烙印着记忆的流光溢彩。而将“愁意”化为“诗意”,进而转为“画境”,也成为张伟民不肯怠慢的精神诉求,亦是一份来自生命的本真。

  以心性张扬时代精神

  江浙山水的滋养,给张伟民的丹青生涯绘制了最初的温润底色。西湖就是他家的“后花园”,从小亲密接触,一住就是30年。有时候,听者跟随他的记忆会觉得,或许他的前生真就是生长在武林水中的一株荷花。

  “小时候画画,当时大家都画人物,我却特别喜欢花鸟,而且不局限于中国画,也学西洋画,画风景,爱读理论。”兴趣广泛的张伟民,学业触角也伸向了设计、西画、中国画等不同领域,眼界大开,有幸接触了包括吴冠中、田世光等在内的一流艺术前辈,还在西泠印社担任过编辑工作,徜徉于大量外界看不到的艺术品中陶冶心绪。研究生阶段,他跟随陆抑非学习,全才导师给他奠定了视野和学术基础,创作开始全面铺开。除却绘画的时光,张伟民也是那个年代标准的文艺青年,喜欢写作,散文、现代诗一应俱全,意识流诗派尤其能打动心坎。而这所有又最终反哺于画面,呈现出独属他的面貌。

  有人问他,毕业于中国美院、扎实的传统学习,创作却为何如此现代?张伟民笑笑,引用了戴望舒的一句诗:“你牵引我到一个梦中,我却在另一个梦中忘记你。”他进一步解释,“把它运用到绘画上,其实是说传统与创新的关系,我们在传统中得到良好的营养,但现实的冲击和表达的欲望更重要。”在他看来,工笔画经历过两宋的巅峰时期,经过明清后却落入刻、板、僵的窠臼。历代画家陈陈相因,境界和内涵却跟不上整体文化环境的脚步,尤其随着装裱形式和展示状态的转变,怎样更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追求、使艺术品能够进入寻常百姓家,成为张伟民思考的切入点。

  “当我以元明清文化发展的审美思想回头审视宋画,发现宋画在个人心性表达上还有诸多发展空间。而艺术的落脚点恰恰在于发现自我,表达自己,检验人类的基本情感。” 他不满足简单的花好月圆,一花一草也要传递出个性的精神神态,融工笔的勾勒、渲染与没骨、兼工带写、泼墨法为一体,悉心勾勒着万物的微末变化。区别于传统绘画的色彩原则,他以情为轴心,大胆尝试对比色和丰富色彩的调动,却能处理得毫不流俗。

  印度作家迦比乐曾写道:“只有当星辰相碰撞成为碎片之后,新的太阳才能诞生。”张伟民深谙艺术不能千人一面,否则会失去最生动的活力,“要把历史经典像丰碑一样树立起来,同时也要张扬时代的精神”。话说着容易,背后细画慢染的长跑实则艰辛,他却看得淡然。“创作最久的一张画,跨越12年才完成,中间经过各种探讨和研究,也是个人艺术体系成型的过程,因此一画完就获了金奖。艺术家一定要沉得下去,不仅指画的时候,还要在别人不理解或者在荣誉面前沉得住气。我在去年全国美展获奖的作品,其实是23年前完成的,一直压在箱底没有拿出来,就是这个道理。”

  展览开幕前一天,张伟民迎来了60岁生日,年华的流逝与轮回,被他装入了这趟艺术“还乡”之旅。他试图寻找历久弥新的艺术魅力,答案就在倾注情感的描绘中,“我的心性全部放进了画面里,当百年后,一个完全不相识的后代体会到,唤起了内心对生命状态和人生价值的审美,作品就会永远年轻。这样共同的美妙体验,就在栩栩如生的形象面前,再重新美好一次。”

  对话张伟民

  新金融:你的作品充满诗意与生趣,分享下在写生方面的心得吧。

  张伟民:对艺术家来说,心灵的视觉远比眼睛的视觉重要百倍。最优秀的作品应该是欣赏者和创作者以一个声音轻轻倾听另一个声音的状态,是一颗心感受另一颗心。所以写生应该是“听花开的声音”,要穿过表面形态,追求文化内涵的不同。

  新金融:工笔绘画在艺术发展史上也经历过几起几落,目前,许多工笔画存在流于形式而缺乏人文内涵的弊病。你怎样看待这个问题,未来应如何改变?

  张伟民:用宏观的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要建立起当代工笔画的审美体系。它必须吻合现代文化背景,既不排斥传统,又发力当代研究。实际上,现代工笔画已经有了许多技术上的提升,而文化含量远远不够,我们要允许这些画家有一个探索的过程,允许他们在完成社会功能、个人表达或者名利追求的基础上,再慢慢拓展。画家必须要有自己,但不能唯有自己,否则将行之不远。还是要提倡作品背后的思考和内容,而且它应该是整个文化和审美追求当中的典范。

  新金融:时隔四年,耳顺之年再度办展,有怎样的感悟?

  张伟民:人生有各个阶段,是很苦短的,如果遇到好事情、好机会就要想办法转为正能量,它对你的提升是加法。如果碰到厄运,能够睿智地对待,在困难中找到突破,我称之为乘法。如果这个人既开朗,能吸收正能量,又能在挫折中转变自己,那么他获得的成就是几何形发展。你的选择决定了自己的成就。我现在这个年龄叫作“花已向晚”了嘛,所以我的画是跟60岁有关的,但60岁并不是消极的,不是悲哀的,它是更倔强的,更体现人类终极思想。我的斋号叫知质堂——到了这个年龄应该知道品质,更需要一种精神的追求。

  新金融:当下艺术市场火热,你如何看待市场与艺术家个人成长的关系?

  张伟民:绘画需情不自禁,不要身不由己地创作。实在热爱,实在想表达,这样的作品才会留下来,所以创作者可以欣赏钱,但不要被金钱掠夺;可以研究政治,但不要被政治左右:可以了解市场,但不要被市场裹挟。我很理解现在年轻人对物质的需求,对表象的追求非常正常,可是最终不能被迷惑。艺术者应该是最最通透的。医务工作者是挽救肉体生命,而艺术者是延长人的精神生命,所以他必须是善良的、善于思考的、勇于担当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