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刘群 在“寂寞之道”上收获情义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1-23 03:05:16

1

2

3


  1.篆书:《山海经》节录

  2.篆刻:墨香情远(鸟虫篆)

  3.古玺:登高壮观天地间

  注重印款的拓制。“不了解的人会认为拓边款只是一个工序而已,但事实上包括西泠印社的很多评选活动都设有现场拓款这一环节,可见其重要性。拓款是个非常细腻的活儿,水多则容易洇墨,水少则不易上墨。因为边款字口非常浅,水分、墨色、力道的拿捏都要一次次地摸索实践。”心灵则手巧,心闲则手敏,一次次地锤炼摸索让刘群越发珍惜这份来自心手相契的力量。

  浓缩的“义”字“虽然我坚持认为书印皆是寂寞之道,但是我幸运地遇到了好的老师,他们让我从艺之路走得顺畅了不少。”刘群自小随顾志新学书法,后又经引荐拜入孙家潭门下学习篆刻。种种经历与试炼,让他和老师之间结下了胜似亲人的感情。“每当我在书写篆刻上碰到难解的结,老师们总是能一语道破玄机,让我瞬间彻悟。”有良师相助,刘群则把篆刻的范围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除了汉字,刘群还爱上了肖像印。“虽然我不是专业学美术的,造型基础偏弱,但篆刻中的肖像贵在似与不似之间力求神韵,设计印稿时能获得更大的自由空间,恰让我能扬长避短,在新的领域里找到更多灵感和乐趣。”

  从艺者,执于艺、求于精或许已经足够,但刘群并没有满足于此,因为他还是一名高校教师。“我所执教的学院比较特殊,是一个涉外学院。接触留学生的机会很多。我发现来自五湖四海的留学生很多都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兴趣。工作之余为他们做讲解,使先贤文明发扬光大,何乐而不为。”能在自己的岗位上最大限度地扩大自己的教学影响力,刘群显得很满足,但他也表示出自己的担忧:“我感觉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了解甚少,当我们提及"西泠印社""毛公鼎"这类专有名词,中国大学生的了解程度甚至不如留学生。”仍然躬身执教于一线的刘群冷静地觉察到传统教育的不足,所以更是不曾在岗位上懈怠半分。

  “我曾经带着多国学子前往孙老师的"孙家潭藏珍馆"观摩学习,学生们的反响都很好。”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并非一人之事,但刘群却并不曾菲薄了自己的力量,他坚信,不积跬步何以至千里?此次观摩学习,他还自作《“真水”实感》以记之:“声名兮赫赫,秀色兮生辉。临书画兮多情趣,阅南华兮聆梵音……真水藏珍兮传福惠,先贤熠熠兮尽峥嵘。依仁游艺兮施于道,刻鹤图龙兮夸玲珑。五洲四海兮共神往,源远流长兮贵有恒。”

  做人求诚,为艺求真,做人为艺,其道一也。几年前的一个冬天,刘群和同事带领学生赴美进行文化交流。却不想先后病倒,高烧不退。但他们仍坚持管理、照料学生,圆满完成了交流任务。在美方的欢送会上刘群现场书就“顶天立地,继往开来”八个大字赠予俄勒冈大学。谈起这段病卧他乡、刻骨铭心的经历,刘群带着几分玩笑,似乎那些睡不安寝的时光已成为过眼烟云。“如今我和这位同事成了很好的哥们儿,这算是共患难的交情了吧!”当刘群把感恩与责任浓缩为一个“义”字,一切困难也都不足牵绊他。

  2008年入围西泠印社主办的“百年西泠·西湖风”华北赛区前25名并入选西泠印社国际篆刻主题创作展; 2008年获天津书协首届教师书法大赛一等奖; 2009年入展天津市第六届书法篆刻展; 2009年入展西泠印社“百年西泠·金石缘”诗书画印大型系列展; 2010年入选全国第八届刻字艺术展; 2012年入展西泠印社“百年西泠·翰墨春秋”诗书画印大型系列展; 2012年入选全国第九届刻字艺术展; 2013“百年西泠? 金石华章”西泠印社国际篆刻大型选拔暨第八届篆刻艺术评展; 2013天津市篆刻提名展; 2014年入展天津市第八届书法篆刻展; 2015年入选“西泠印社·乐石吉金”大型国际篆刻展

  对话 刘群

  新金融:在篆刻作品中,不仅边款和文学素养的关系甚密,印面更是离不开文学性。你如何看待印面风格和文学素养之间的关系?

  刘群:各式各样的闲章就很容易体现篆刻家的文学素养。闲章大多是为了点名书画作品中没有表达出来的意思,可以表达年岁、师承、创作缘由等等。自古有名的闲章不计其数。比如郑板桥有一方印刻着“七品官尔”,寥寥四字就道出他官场上受人排挤的心情。与此异曲同工的还有赵之谦一方“为五斗米折腰”的闲章,更直白坦率抒发胸中怅然。闲章是将心中万千丘壑浓于方寸之间,所以每一个字都须用心斟酌。此外,既然闲章是用来表情达意的,那么内容和形式的统一就显得非常重要。书印是视觉艺术,画面和谐才能引人欣赏,争取共鸣。

  新金融:如今,书法走进课堂越发被重视,你执教于高等教育阶段,在传统艺术教育方面有怎样的探索?

  刘群:美育教育是思政教育的一部分,但实际上学生们对美育、艺术、人文等方面涉猎较少,尤其是在理工类学校。我非常喜欢在晚间开设公选课,以此传达传统艺术的精神。这种课程可能很多老师都不喜欢开设,因为很难深入到学生中间去,但我更喜欢它受众面广。一节课二三百人,算是一种普及。课程内容我也以史论为主,并非要学生们一定学会书法篆刻这些技能,而是要他们了解自己民族的文化脉络。大学里如果不开设此类公选课,可能这些大学生一生也难有机会接触这方面的知识。

  理工类学校的学生在学习传统艺术时也有他们的优势,思维不受束缚,一旦找清规律,进步非常快。我曾指导我们学校学生进行篆刻创作,分别获得了两次全国大学生艺术展演的一等奖,甚至打败了文科名校,这也让我收获了很多意外之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