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技术投资中长期看多、短期看空”(图)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1-24 06:04:04

本报记者 王尔德
实习记者 王文忆 上海报道“我对清洁技术投资的看法是,中长期看多,短期看空。”在近期由宇墨咨询举办的第二届国际清洁技术转移和投融资峰会上,启明创投合伙人张勇对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分析。
张勇介绍,“现在对清洁技术投资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前者包括传统能源的清洁化利用、新能源的生产、余热/余能回收等相关产业,后者涵盖了水处理和电动汽车等用能产业,中间由基础设施(包括智能电网等)衔接起来,同时还有一些包括电力电子和先进材料等在内的使能技术(enabling technology)作为基础。”张勇解释。
“由于清洁能源的生产环节存在的不确定性因素比较多,所以我们目前主要关注基础设施和用能相关的行业。”张勇分析。
张勇专注于清洁技术领域的投资。加入启明创投之前,曾是通用电气(中国)科技成长的领军人物, 负责管理通用电气ICFC基金以及公司对外技术业务的拓展和合作项目。
目前,启明创投已经投资的清洁技术项目主要包括LP Amina、贝特瑞、LanzaTech、中持水务、海兴电力、泓济环保、昊特新能源、一龙恒业、航天节能、海博思创等。
清洁技术投资尚未走出寒冬
《21世纪》:从创投的角度,你如何看待环保产业的投资前景?
张勇:全球清洁技术投资还未走出寒冬,当前的负面情绪,更多地与美国清洁技术投资的不成功有关,在上一个周期,一些太阳能、储能和电动汽车的投资项目,没有获得预期的收益。大家的情绪像钟摆一样,一下子从非常正面转到非常负面,比较过激。我觉得经过一段时间,以及成功案例的示范效应得以加强,可能会回到中间态。
从长期来看,我对中国的环保相关投资看法还是相当正面的。中国和美国的市场相比,主要有三点不同。
首先,中国市场的需求非常明显,不需要刺激或者说不完全需要过分创造就产生了。中国在过往的三十多年的发展,以环境的巨大透支为代价,现在需要调整到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历史欠账要以成倍的代价去还。其次,中国的市场基础比欧美更为扎实。中国不光是一个巨大的市场,通过制造业的积累,培养了很强的工程研发和生产及供应链管理等能力,具备了把别人预研成功或做得不错的东西在本土进行消化、再吸收乃至再创造的能力。再加上中国环境欠债比别人严重,所以行业本身呈现需求拉动的态势,而不是像美国那样需要去创造这个市场。再者,经过前面一段时期政策和财政的引导,再加上市场的自我调整,环保行业也吸引了像马云这样的明星人物的参与,这将为行业带来正面的示范效应。
《21世纪》:这是否意味着中国环保产业需要走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道路?
张勇:中国环保在框架上可以借鉴日本的模式。日本经过了从透支环境到治理环境,再到与环境共同发展,甚至提出环境再造、反哺环境这样一个逐步发展、回路闭环的过程。中国现在还处于第一步,我们可以借鉴日本的这个历史框架,同时更应借鉴欧美的法律和高端技术,特别是法律的顶层设计,例如美国的超级基金法案。我们不需要把环保产业变成纯靠政府扶持的一个行业,而是通过政府引导最终变成市场经济推动的一个行业,这个行业才会健康持续发展。因此,我的总体看法是,中长期正面,但短期比较负面。
《21世纪》:短期负面的原因?
张勇:首先由于全球经济存在不确定性,一级市场的资金池存在不确定性。这个大环境会让大家有更多的顾虑,出手就相对谨慎。
第二,大家更看淡环保投资的原因在于,2008年那一波美国清洁技术投资基本上都没成,由此产生的负面示范效应还未散尽。中国虽然不存在这种大的问题,但环保行业本身的投资周期比TMT要更长,回报率也没有那么高,唯一优点就是可控性相对高一点。但风险投资整体更偏好投高回报率的行业(甚至很多时候对相应的高风险视而不见),所以对确定性比较高但是回报率没那么高的环保项目,大家兴趣就不大。于是,有限的资金基本上就流到了TMT、医疗健康等这种已经起来的行业,环保毕竟还是一个蓄势待发的行业。
第三,整个二级市场的波动,也对一级市场传递了特别不好的信号,很多在做环保投资的人急功近利行为比较多,这一波的兼并收购有很多都是炒环保,这是不理性的。
因此,我们看到专注于环保产业投资的人在减少,有耐心做下去的人在减少,这个过程可能还会持续一段时间,所以,我的基本观点还是中长期看多,短期看空。
投什么方向的标的企业?
《21世纪》:以环保行业为例,你们偏好什么样的投资标的?
张勇:首先,先找一个细分行业,再做特定的布局,通俗地说就是“先找赛道,再找选手”。以水务行业为例,我们投了好几家,其中中持做市政污水处理运营,泓济环保做复杂有机废水的处理,它们分属于不同的水务细分领域,但是在同一个细分领域,我们只投一家,例如在市政污水处理运营这一领域,投了中持之后就不再投其它企业。
其次,在细分行业,选基础相对较好和行业认可度相对较高的公司,例如中持这种靠本身能力吃饭,辅以政策红利的企业,而不是相反。随着国家管理体制的健全,纯粹靠关系吃饭的企业即使赚得盆满钵满终归还是要还,这些企业不是我们的布局对象。我不否认,环保企业的政府关系很重要,但它的关系来源于其专业性被认可,而不是通过灰色的关系去夯实行业地位。
第三,在一个行业,先以轻资产的方式进去,再考虑是否做重资产的布局。比如水务,我们已经进来了,但是不会一下子去投做BOT的企业。我先投中持这样的服务型企业,再看是否有机会去投做工程或设备的企业,以此延展开来。
《21世纪》:从你们投资的案例来看,主要侧重在水务行业,在烟气治理和土壤修复行业你们有哪些布局?
张勇:在环保板块,水务行业相对比较成熟。在烟气治理领域,我们最早投了一做脱硝技术的跨国企业LP Amina。现在也在看工业除尘领域。由于烟气治理的边界不好界定,出钱人和受益人之间的关系,不容易理顺,我们会比较谨慎。同时,土壤修复行业的市场潜力很大,但现在没有完全释放出来,出钱人并非受益人,所以要非常谨慎进行选择。在错失行业领头羊——北京建工环境修复后,我们目前还未进行相关布局。但我们对土壤、水体及综合环境监测及修复非常看好。
新能源和储能不是当前重点
《21世纪》:在新能源领域,你们为什么不出手?
张勇:光伏现在是可以抄底的,行业也在开展商业创新,例如IPP等,但是目前不是启明的一个重点。
《21世纪》:不少创投机构都把储能技术视为下一个五年最有前景的行业,你怎么看?
张勇:储能现在不易出手的原因在于,中国电网的改革进程还相对滞后,还没有完全回到市场化的轨道上来。至于说靠储能技术的发展是否会推动电网改革,我持比较保守的态度。因此,我们需要观察电网改革的进程,来判断这个行业到底是不是已经具备了市场推动的特质。我们不会投市场化程度不高的行业。
拟增加新能源汽车布局
《21世纪》:不少人预计在2017年左右,储能技术就可以实现商业化推广,你是否认同这个判断?
张勇:我同意这个判断。在启明现有盘子不大的前提下,对清洁技术投资布局不大的情况下,我们更多地选择早期偏成熟的行业,过早的我不投。我们主要是奔着能上市的主逻辑去的,即便是2017年储能技术可以实现商业化推广,但这个企业还要培养几年,等到要上市还要几年,有时可能十年我也退不出去。
《21世纪》:大家都认为新能源汽车行业除了充电桩的标准以外,基本上配套政策都已经齐全了,已经进入发展快车道。这一块你们有哪些布局?
张勇:这个行业,比我想象得发展快太多了,但是我不会因为这个行业突然风起云涌,就改变我投资布局的节奏。
此前,我们投了中国最大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供应商贝特瑞,它有清晰的、不可替代的技术和产品领先地位。我们也在积极寻找有潜力的电池企业(特别是三元材料等)。
在电池管理系统上面,我们投资了行业领头羊海博思创,有先进的电力电子基础,给电池厂商及车企提供产品及解决方案。
充电桩不是技术主导型或纯粹资金主导型的行业,它的运作比较复杂,涉及到比较多的利益相关者,协调难度比较大,在看不清的情况下我们不急于出手。
新能源汽车行业,我们肯定会增加布局,但是从哪个角度去投,还在研究当中。
《21世纪》:现在锂电池行业市场前景广阔,你们有哪些考虑?
张勇:我们投的贝特瑞做负极材料,我自己觉得三元材料肯定会成为主流。赛道有了,但是选手还没找到。
回头看,磷酸铁锂本身不是一个世界主流的技术,但是在中国为什么这么火?因为比亚迪选择了这个技术路线。这说明了,不能根据投资人的理念去决定市场,而是要把投资理念与市场进行匹配。但是我们也不能因为去迎合市场,完全失去自身的战略和价值判断。
投资人的角色是陪练
《21世纪》:在你们投的清洁技术企业里,你们扮演什么角色?
张勇:我们希望给企业创造附加值,例如今天的会上展示了很多跨国企业的技术,我们可以帮助被投资的企业利用这些技术进行价值再创造。跟海外企业打交道其实也不容易,我乐意帮他们筛选标的,一起谈判,进行整合,这是我们所谓的价值投资扮演的角色。
我们的投资逻辑是,公司的价值是利润水平乘以资本市场的认可,公司去创造核心的利润,我们更好地去把它的价值故事给展现出来,并做一些辅助的建议。比如说这个企业原来做水务,能不能做污泥?做了污泥以后是否涉足危废?这些非核心业务提前的布局,我们可以帮企业一起去做。
我觉得好的投资人不能够越位。我经常开玩笑说,如果投资者真的这么牛,就应该自己去做企业,企业成功带来的认可和经济回报等都要大得多。
我对自己的定位是成为很好的“陪练”,你在副驾驶的位置告诉驾驶员有哪些选项,至于选不选由司机来定,“陪练”不能说把方向盘抢过来,这样会出事的。我要做的就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帮忙不添乱。但是最后的决定权在董事会和股东会,实施还是要靠公司。(编辑 陈晨星)
作者:王尔德 王文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