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职称不考外语”范围可大些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1-30 04:00:15
日前,人社部、卫计委联合下发《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基层卫生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评审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县级及以下卫生技术人员在职称评审时,职称外语成绩可不作为申报条件。同时,其论文、科研要求也不作硬性规定。
全世界有45个国家的官方语言是英语,每天有超过世界人口1/3的人用英语交谈,75%的电视节目以英语播出,80%以上的科技信息用英语表达,几乎100%的软件源代码用英语写成。英语的普及之所以如此迅速,是因为对大多数英语学习者来说,英语已不再是一门外语,而成为一种实用的基本技能。然而,我国目前的外语尤其是英语教学却有些畸形。幼儿园有双语的,小学全面学习英语,高考权重和语文数学同等,大学没过四级不能毕业……十六年埋头苦学英语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就是为了几个考试,一朝毕业还给老师。早在两年前的全国政协十二届一次会议讨论会上,中国社科院信息情报研究院院长张树华委员就认为,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深受其害,荒废正常的学业。无独有偶,全国政协委员、安徽大学党委书记黄德宽也表示,绝大多数高等学校的公共外语教学部实际上就是英语教学部,进而影响到学前教育、基础教育、继续教育乃至职称晋升和求职就业的各方面。
而说到职称评定,公众要吐槽的太多。职称评定是一件大事,往往意味着与工资、福利等挂钩。但目前我国的职称评定,大部分对外语、计算机水平以及论文等有要求。其中,最让人头疼的要数外语了。不少人抱怨,自己的职业跟外语根本搭不上边,不少专业技能出色的在职人员,仅仅因为通不过职称英语考试,就无法晋升,得不到公平的职业待遇。最可笑的是,有作家、画家要晋职称也不得不硬着头皮学外语。油画家也就罢了,真搞不明白中国山水画画家学外语有多大用。但一方面是路径依赖和制度惯性,一方是既得利益者的阻挠,外语还必须学,职称外语还得考。英语教育市场已经成为中国的一大产业。年产值高达数百亿元人民币。新华社曾有评论指出,职称英语目前还滋生出巨大的灰色利益链,报名、教材、培训、考试等各个环节都有人钻空子,甚至日渐异化成敛财工具。根据媒体调查,有的职称英语培训机构公然教考生作弊,甚至有的收几千元就能修改成绩。
虽说学一门外语没有坏处,但一个人花大量精力和时间学习外语、备战各类外语考试,到最后却毫无用处,甚至成了阻挡基层人才上升的拦路虎。而人社部、卫计委显然也注意到了这一点。《意见》强调评审指标要“接地气”,结合基层工作实际,依据医疗卫生机构功能定位和分级诊疗的要求,对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卫生专业技术人员的评审标准有所区别,重点加强对常见病、多发病诊疗、护理和康复等任务,以及公共卫生服务等任务的考核评价,实现“干什么评什么”,避免职称评审和实际工作出现“两张皮”的现象。事实上,类似的职称评定改革还有一些,今年6月,江西省规定,中级以下职称评定不再需要考英语。而早在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就提出职称制度改革措施,外语和计算机考试不再“一刀切”,考不考、怎么考,要看它与实际工作联系紧不紧。
然而,这些职称评定改革尝试还局限于行业和个别省区市内,而在所有行业和全国范围内,职称外语都存在“考不考、怎么考,要看它与实际工作联系紧不紧”的问题,那么,“评职称不考外语”实施范围会进一步扩大吗?拭目以待吧。
文老宋(资深时事评论员)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