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必考词汇”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2-02 15:17:27
我国宏观经济增速下滑,与国际经济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好多新名词儿,接触的机会越来越多。有些词儿吧,听着耳熟,有可能大概知道啥意思,但是细想想,还真不知道具体的含义。本期《钱生钱》就给大家介绍一下这类“鸡肋”名词。
老说经济要“去杠杆”,可是“去杠杆”到底是什么意思?所谓杠杆,从狭义上讲,是指资产与股东权益之比;从广义讲,则是指通过负债实现以较小的资本金控制较大的资产规模,从而扩大盈利能力或购买力。自从次贷危机爆发以来,“去杠杆化”一词便从国外一直流行到国内。所谓“去杠杆化”,是指公司或者个人减少使用金融杠杆,把原来通过各种方式“借”到的钱退还出去的这样一个潮流。
“去杠杆化”常常用于地方政府债券管理。那么什么是“市政债券”?它主要用于何处?市政债券是一种以城市政府为发债主体,或以城市政府下属部门或机构(如污水处理厂、水务公司、城市基础设施和管理公司等)为发债主体,向公众公开发行的债券。它主要用于地方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或公益设施建设,如道路、桥梁、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教育设施或其他公益设施等。比如在“金改”中,我们以轻轨建设项目发行债券,那就是一种市政债券。因此,政府要考虑项目建成后的收益能否还得起债券的利息,如果还不起,往往会出现政府式庞氏骗局,对经济伤害极大。
政府要发债券,企业也要发债券。企业发行债券,往往需要“增信”,那么“增信”是什么意思呢?增信,就是增进信用。债券是一种信用产品,是政府、金融机构、工商企业等直接向社会借债筹措资金时,向投资者发行,承诺按一定利率支付利息并按约定条件偿还本金的债权债务凭证。它的发行、流动和定价主要依赖于发行主体的还本付息能力,以及信用增进措施的保障能力。债券发行主体可以通过各种增信手段或措施,提高自身信用等级,增进债券信用,降低债券违约率或减少违约损失率,从而降低债券持有人承担的违约风险和损失。通过增信,信用等级较低的企业可以得到融资,债券投资者也获得多重保障。
经历了一轮超级大牛市,虽然短暂,但证券渐渐深入人心。那么,什么是“信贷资产证券化”呢?资产证券化是将原本不流通的金融资产转换成为可流通资本市场证券的过程。例如:某银行甲贷出许多住房贷款,经过组合,甲向公众卖出住房抵押贷款证券(甲卖出证券,从公众那里收回了贷款),到期,购买证券的公众(投资者)得到甲从借款方得到转交的本和息;甲银行由于为借款方和投资方服务,得到服务费用。
央行持续降息,媒体总是宣称“负利率”时代来临。“负利率”究竟怎么理解?所谓“负利率”,就是指物价指数CPI快速攀升,导致银行存款利率实际为负。存银行的利率还赶不上通货膨胀率就成了负利率。简单来说,“负利率”就是存在银行里的钱,即使算上利息,价值也会越来越少。例如一件价值1000元的商品,一年后可能会涨价到1065元,但是1000元存在银行,一年后才1035元,利息还没有价格涨得快,存钱不赚反赔。
什么是OTC呢?我们说的可不是药物,在经济领域的OTC(Over The Counter)是指场外交易市场,又称柜台交易市场。在很早以前,银行兼营股票买卖业务,因为采取在银行柜台上向客户出售股票的做法,所以这种市场被称为柜台交易市场,如今泛指在交易所之外进交易的市场,也叫做场外市场。在OTC市场交易的是未能在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证券。在我国建立柜台交易市场,能为数百万计达不到上市条件的企业提供股权交易平台,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也有助于我国形成一个多层次的资本市场。
怎么样,通过通俗的解读,这些词也没那么晦涩,是不是觉得顿时高大上许多?(文/博闻 图/网络供图)
作者:钱生钱来源《钱生钱》)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