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人物访谈】打造高职院校的“加州理工学院”———访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院长李继延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6-06-03 14:56:02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着力发展养老服务业和老龄产业,产业的发展必定带动人才的需求。此时,李继延和他的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已经做好了准备,早在多年前,该学院就开设了“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用李继延的话说,“校长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要有前瞻性。”——编者

最近一段时间,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院长李继延比往常要忙碌得多,忙招生,也忙着招教师。用他的话说:“忙并快乐着。”李继延告诉记者,2016年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正式开展高端技术技能人才贯通培养试验项目,采用“2+3+2”的七年贯通培养模式(即基础教育阶段2年加高职3年,再直升本科读2年),打通职业教育升学渠道。“这是职业教育发展的一次重大改革,对学生来说,摆脱了高考‘独木桥’这个紧箍咒,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职业志向,学习自己喜欢的东西;对职业教育来说,将是一次‘转型升级’的契机,越来越多的人将会感受到职教魅力,职业教育也将改变‘低人一等’的固有社会定位。”话语中,李继延掩饰不住兴奋。

这两年,职教新政频出,利好消息不断传来,在李继延的心里,职业教育迎来了又一次发展的“春天”。实际上,从事职教近30年,李继延对职业教育春天般的热情从未“凋零”过。

办学校要有“工匠精神”

走进位于北京市昌平区的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以下简称劳职院),校园美景扑面而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带有喷泉的人工湖,湖水清澈见底,几只野鸭在湖面上游玩嬉戏,偶有调皮的小鱼儿蹿出水面,溅起朵朵水花;一排排整齐有序的教学楼、办公楼被白杨垂柳和绿油油的草坪环绕,假山上亭台成趣,亭旁绿树掩映,流水潺潺,蜂歌蝶舞;走进正对大门的教学楼,不同楼层颜色各异,并设计有醒目的导视系统,像置身于一个巨大的光谱系统;办公楼一层的“校史馆”庄严肃穆,记录了建院30年的辉煌历程。

从2005年购置北校区至今,李继延像一个辛勤的花匠,一点一滴把原来光秃秃的校园打造成了一个精致的大花园。“要干好一件事,就要像工匠一样,一点点琢磨,才能琢磨成美玉。”

对校园如此,对学生犹是。

“每一所学校的学生走出去,都是带有他所在学校的文化‘气质’的,否则光有技术技能,仅仅是一个‘半成品’。”李继延尤其重视大学文化对学生的“浸染”作用。

劳职院每个院系,都有大型仿真实训基地,院校楼层的外墙上,贴满了本专业的职业道德标语,并在实践训练中不断强化。这些年,李继延相继提出“质量为本、创新为魂”的办学理念和“明理笃行、唯精唯一”的办学宗旨,围绕“精心、精致、精品”的办学方针,引导教育学生“学一门技术、做一个好人”,着力培养“德技双馨、持续发展”的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努力打造一所最令人尊敬的高职院校。

每个月第一周和第二周的周一下午,是劳职院开展学生和教工“爱院下午茶”的时间,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教师代表与院长边喝茶边座谈,为学校发展建言献策。“比如有学生提出增加学生活动奖品种类,有老师提出加强对学生上课玩手机管理等等,凡是好建议,我们立即实施。这样就把平常积累的矛盾逐步消化、解决,同时也激发了大家爱院建院的热情。”李继延说,只有爱这所学校,才会希望它更好,“大学文化要一点一滴地去培育。”

做校长要有敏锐的嗅觉和战略眼光

在李继延看来,职业院校校长不仅要埋头耕耘,更要有战略眼光。

劳职院的前身是北京市计划劳动管理干部学院,当时开展的主要是成人教育。2000年前后,国家出台了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的政策,与此相应,部分成人院校,根据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和优势互补的原则,开始向职业教育方向转型。

2005年,劳职院每年招生人数已达到2000多人,但学院还顶着“成人高校”的帽子。转还是不转?转,没有校园;不转,前路茫然。当年,李继延果断决策,投入全校之力推动学校转制升级,并以分期付款的方式购买了一处240多亩的完整校园,形成了现在的北校区;2006年又更名改制为普通高校,学院随后呈现“井喷式”发展态势,北京市级示范校、国家骨干校等桂冠也相继被摘得。

有了校园,有了学生,接下来就是培养人的问题了。

2006年初,北京京广桥污水管线发生漏水事故,污水灌入地铁十号线施工区间段,导致三环部分路段塌陷。“对于特大型城市来说,地下管道隐患集中,安全管理非常脆弱。”李继延发现,这样的人才市场上急缺,但高校中并没有相应的专业,受此启发,李继延力促学校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开设了一个以地下管网管理与检测为业务领域的专业——城市设施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

“新专业并不是无中生有,学院原来设有锅炉压力容器安全专业课程,新专业不过是在传统专业上的延伸,有师资,又有生源,很快就开起来了。”如今,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积极与北京热力集团、北京燃气集团、北京排水集团合作,成立“热力班”、“燃气班”等,直接由企业定制学生,学生入学就有工作,毕业就是就业。

此后,随着北京地铁建设的高潮迭起、老龄化社会的来临,劳职院在北京高校中率先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机电技术”、“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地铁建起来了,可是谁来开车、谁来管理信号系统等,都需要人;虽然老年人是夕阳,但是老年产业却是朝阳产业,老年产品、服务都需要人才来对接。”像安全技术与管理专业一样,两个专业刚一“上马”,学生立即被“抢订一空”。

多年来,李继延围着市场转的这根弦始终紧绷着。随着北京适龄人口的减少、普通高校的扩招,在夹缝中生存的职业院校招生遭遇困境,未来高职院校如何发展?李继延如今思考更多的是调转船头,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下一步更多的是向社会培训转型。”李继延说,未来职业教育发展就是要“一体两翼”———主体是职业教育,一个翅膀是学历教育,一个翅膀是社会培训。“这样才能飞得更高。”

不求大而全,只求精而专

与各地动辄万人大校不同,经过10多年的发展,劳职院至今仍保持着3000多人的发展规模。对此,学经济管理出身的李继延有自己的想法:“学校的规模要适度,要有理性,要科学统筹配置各项资源,不求‘大而全’,要求‘精而专’,正如经济学中的边际收益理论所揭示的规律,组织的规模并非越大越好。”

李继延举了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例子,“这所学校仅有不到400名教职员和2000多名学生,却有34人35次获得诺贝尔奖,在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2011—2012年世界大学排行榜中名列榜首,超越了哈佛大学。所以,高职院校只有扎扎实实地铸造自身品牌,兢兢业业地培育社会精英,才能有好的出路,才会有大的发展。”

为着这个心愿,20多年来,李继延扎根劳职院,哪儿也没去,“有一句话叫‘不忘初心,方得始终’,我父母是老师,我从小就立志当老师,做自己喜欢的工作,是最幸福的事情。”

在劳职院,大家对李继延的一致评价是,很有战略思想。对此,李继延认为,校长的权威并非来自于官职的大小,而是对事业的责任感和人格魅力。“校长要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要有前瞻性,这些年我们在重大战略决策上,没有走过弯路,如此才赢得大家的信赖;第二,要以身作则,高校是知识分子聚集的地方,大家信服的还是你的专业水平和业务能力。”

这些年,李继延没有离开过教学第一线,至今他还在多所全国著名高校担任EMBA班战略管理课程的讲座教授,“始终保持对专业领域的兴奋,才能经常获得新鲜的东西,办学才更有动力。”李继延说。

职业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

近些年,伴随着就业歧视、尊重程度和上升空间的限制,中国职业教育一直处于尴尬境地。贯通培养模式在职业院校的推进,让李继延看到了更多希望,“其最大的好处是打通了学生的升学渠道。基础教育阶段2年,我们引入北京市十一学校的优质教育资源,让学生接受优质高中教育。高职教育阶段3年,利用劳职院的优质职业教育资源,让学生接受优质职业教育;本科教育阶段2年,让学生在北京工业大学、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首都医科大学等国内知名大学接受本科培养,使学生接受国内一流大学或优秀应用型大学教育。”此消息一出,咨询招生的电话明显增多。

作为职业院校的校长,李继延也面临着诸多无奈,最大的挑战就是生源减少。在李继延看来,一方面是受人口减少影响,另一方面是资源配置错位。“其实市场对职业院校学生需求量极大,用人单位非常欢迎,我们的学生大多都是订单式培养、提前预订,供不应求。我觉得目前教育发展存在一种资源错配的现象,需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应该更多听市场的声音,也就是说,应该由市场来配置资源。本来职业院校的学生招生就比较困难,再减少它的招生计划,都支持到普通高校,职业院校肯定会竭泽而渔。”

尽管前路漫漫,但李继延心中一直有一个“职教的春天”:“我觉得职业教育的春天已经来临。宏观上,无论从国家层面还是相关部委都出台了很多促进职业教育发展的政策。中观层面,中国的经济正在面临转型升级,亟须先进制造业包括服务型人才;微观上,职业学校很‘争气’。”上个月,劳职院曾接待了一个美国代表团,他们参观完学校的课程设置、设备设施、教学理念后,感到非常震惊,认为美国的职教达不到这个水平。这给李继延更大的信心:“我从来不认为职业教育前途是岌岌可危的,或者说前景暗淡,相反是非常光明的。”

在李继延看来,目前,全国职业教育将正面临一个“洗牌”期,今后不同地区应该有不同的职业教育政策,像北上广深这样的特大型一线城市,应该重点发展高等职业教育;而像青海、甘肃等西部地区,应该更多地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同时要进行结构调整,符合城市功能定位,比如北京职业教育就要围绕其“四个中心”的功能定位其人才培养。

“不是职业教育没有前景,而是要耐下心来研究如何让人才培养适应所在地区发展需要,如此才有发展空间,而且大有空间。”李继延说。

  

北京劳动保障职业学院院长 李继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