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古井,深藏了多少历史往事?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1-20 17:20:21

从来不会怀疑,徽州,是一个会让我魂牵梦萦的地方,这里的一切,似乎都是记忆的画面。古山古寺、古城古塔、古亭古桥、古祠堂、古作坊......
徽州是很多人向往的梦乡,那些星罗棋布的徽州记忆,或多或少能从史记文献中追溯其前世今生,然而承载着徽州人世世代代繁衍生存的徽州古井却在寂寥中被遗忘甚至废弃。

我对古井总有一种莫名的情感,每当在幽静的偏巷中发现一口古井,总要驻足俯于井沿,探身对着井内清泉深吸一口气,灵魂顿感脱俗清灵,内心倾刻恬静。
更是激起心底最深处的记忆:童年时,在外面玩的满头大汗,狂奔回家至盛满井水的大水缸旁,用水筒(徽州一种竹制水勺)舀起一筒井水一顿牛饮,那种畅快劲,那种伴着竹香的井水清香甘冽的味道,犹在昨日。

都说“吃水不挖井人”,遍阅徽州县府志等文献史记,却难觅古井踪影,更毋谈寻究掘井人了。倒是在民间对一些古井却是耳熟能详,有的古井不知从何时起自然而然地成为民间地名,在百姓口口相传中沿袭至今,如“打箍井”、“两眼井”、“三眼井”、“大方井”。
近期遍访徽州古城(歙县)内古井,想从古井附近一些世居于此的老街坊中探寻出这些古井的来历,却终是年代久远,难以如愿。但这也是目前对徽州古城内古井相对较详细的一个图文记录了。
壹 . 打箍井

凿于宋代以前,因青麻石制成的井沿墩腰身处凿出一条腰带,形似一个打了箍的大桶,井名因此而得,打箍井位于绝无仅有的“许国牌坊”八十米左右的侧巷内,此巷因井得名,俗称“打箍井巷”。

贰 . 大方井

凿于宋代以前,井名因井沿墩方形而得名,位于斗山街,井水泉源不竭,街坊们依然在使用。


叁 . 蛤蟆井

位于斗山街,距大方井一百多米,已成斗山街景区内一个重要景点。唐朝贞观年间,从一对蛤蟆栖身的岩石上凿出两个泉眼,千年不枯,使用至今。鲜为人知的是蛤蟆井又称“井外井”、“姊妹井”,这两个别称与来由恐怕现在连徽州城内也没有几个人知道了。

当年蛤蟆井是斗山街一望族开凿的家井,当时发现两泉眼就开凿了一对姊妹井,开凿成功后,这户人家考虑到斗山街缺水严重,就决定隔出一口井捐与街坊使用,下图中围井而建的建筑似井形(喻指井外有井、天外有天。),而与最高那堵墙相邻的宅院里还有一口一模一样的古井,这就是“井外井”、“姊妹井”的来由。蛤蟆井的来历实际上是徽州望族有着行善积德家训又一美丽典故,可叹的是热衷追逐旅游经济的政府里却没有几个人能静下心来真正深入到民间研究搜寻这些徽州历史。

肆 . 两眼井

位于城东,原歙县人民医院后门处。为了了解两眼井的来历,走访了附近居民,大多只知几代人一直使用此井至今,却不知凿于何时。后遇一82岁老者,他说听他父亲说过,此井凿于明朝,至于明朝哪个时期,成谜。图中井水里有几尾小红鲤,这是徽州古时沿袭下来公用井防投毒措施,鱼游水活可取饮,鱼亡水毒即禁用。

伍 . 三眼井

凿于清朝乾隆年间,位于徽州古城新南街69号。徽州分为几眼(多个井沿,也就是取水口)的井颇多,这种分多眼之法起源于徽州望族大户,古徽州名门望族不计其数,凡大户人家必有家井,因名门望族兄弟姐妹众多,为避免姑嫂妯娌在取水时发生不必要的纠纷,故在一口大井上设若干个井圈,各自从不同的井圈内取水,起到以“分”为“和”的作用,后沿用至公用井。徽州境内最出名的三眼井应数歙南昌溪村凿于南北朝的三眼井。

陆 . 应公井

民间俗称“八眼井”,凿于宋代以前,位于新南街原五七小学对面一偏僻小巷深处的院子里,是唯一在县志里有记载之井。《新安志》云:“井底有两穴,一通铜井潭,一通釜底潭,落井之物可在练江两潭内见到。”八眼井井栏用四个麻石墩,各凿两圆孔,按九宫格方位,拼成一个正方形,每边横排三眼,下有石梁承托。

史载:井底三米许,深约七米。无须换井水,水始终清冽洁净。这样一个全国也罕见的有着悠久历史的八眼井,仅是在井旁老墙上钉了一块文保铁皮牌,被滕蔓掩盖着,我踮脚拨开滕蔓才能显出。没有看到丝毫保护措施,井沿杂草丛生,透过清澈的井水看到井底都是杂物垃圾,一看就是从来无人管理维护,呜呼!

柒 . 紫阳书院古井

凿于明代正统年间,位于城东问政山南坡古紫阳书院东侧竹林内,井水依然清澈,却已沦落为无人管护的野井,还是明朝初凿时遗传下来的“原生态”,紧紧相依的古紫阳书院里面破败到不堪入目,这样一个全国著名的书院命运都如此悲催,何况一井乎?


捌 . 文公井

凿于明代正统年间,文公井的井水为徽州古城三大名泉之一,位于紫阳书院坡底,重修几次,管护尚好。此井较独特,井沿圆形,井身方形。


玖 . 中山巷井

凿于年代不详,位于中山巷将至坡顶处。附近街坊有说明清时期、有说宋朝,待考证。


拾 . 段宅井

看井沿也知经过千年的井绳拽磨,凿于唐朝,位于斗山街大方井附近阶级上段氏宅院的门套内。这家老宅是我初中一段姓同学家,初中时期经常在他家玩,看着这口井特别亲切,每次来这里,段家奶奶慈祥的音容就在眼前,愿老奶奶在天堂安好。

拾壹 . 无名井

凿于唐朝,位于斗山街支巷一曲里拐弯的角落里,我也是在斗山街一朋友引领下初次见到,没有井名,千百年来一直默默地呆在角落里静静的服务于街坊,就如我一直默默地深深地眷恋着我的徽州故园。

小编的话:淡淡的茶香飘进文人墨客的心里,布满青苔的石板路通向幽静的古村里,绵绵的秋雨散落一地,清澈的新安江水冲刷着历史的尘埃,却冲不淡浓烈的记忆,关于徽州古井,见证了太多生活的百味与岁月的变迁流离,笔者闲居徽州,常年行走在徽州隐世的古村落间,记录者他所见到的点点滴滴,展现着如今最真实,最动人的徽州。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