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列表

【最云南】丽江不再 有事烧纸

看中华 最新资讯 2015-11-24 16:25:47

  说丽江,就不得不说说洛克。

  1922年到1949年间,曾将位于青海果洛州的阿尼玛卿雪山测算为世界第一高峰的美国籍奥地利人约瑟芬·洛克长期定居于此,先期以采集动植物标本为主要工作,后来将其见闻发布在美国《国家地理》杂志,让丽江的自然风光和地理文化首次在国际上引起广泛关注和轰动。再后来,他开始将注意力放在对丽江、纳西族、东巴教等民族文化资料的研究、搜集、整理等工作中。晚年编辑出版了《中国西南古纳西王国》、《纳西语—英语百科辞典》等著作。

  

  是谁成就了丽江

  个人认为,学者、探险家等头衔是对洛克的美化。以他不负责的公布阿尼玛卿高于珠峰,是世界第一高峰,出售大量东巴教经文等等行为来说,他和同时期在中国境内活跃的其他欧美文物贩子没多大区别。要知道,他在中国的所有活动都是有资助的,也就是说他的行为不是无偿的,或纯学术性的研究,而是有经济利益驱动的商业行为。当然,这是题外话。

  

  让丽江闻名于世的第一人其实并不是洛克,而是国人熟知的“公费旅行第一人”徐霞客。但其轰动效应和商业效益明显弱于洛克。就轰动效应而言,这可能和社会发展的程度有关,徐霞客的时代不具备更大范围广而告之的条件。而洛克先生的旅行见闻发布之后,让众多欧美国家的人惊叹,向往不已。于是,詹姆斯·希尔顿在洛克见闻的基础上创作了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再次推波助澜,让欧美世界又一次发出惊叹的同时,一个新的名词——香格里拉,一个符合欧美人审美情趣和生活习惯的“世外桃源”随之诞生。同时,一个源源不断的巨大商机也随之诞生。

  

  有人说是约瑟芬·洛克成就了丽江,这话有失偏颇。无论是经过此地的洛克、徐霞客,还是仅仅闻名就以此咸鱼翻身的作家詹姆斯·希尔顿,所有的人都是丽江的过客,充其量是一个介绍人或一个导游而已。成就丽江的是丽江自身。高原、雪山、纳西族、东巴教、三江并流、千年古城、汉文化融合,还有摩梭人、女儿国等等,但提出任何一项都足以让人无限神往。但由于经济、文化、交通发展相对落后,很多内地人对丽江知之甚少,即便知道也因山高路远而放弃一探究竟的念头。

  

  真正把丽江展现在世人面前的是96年的那一场地震,把世人的眼光重新聚焦于此。

  于是,丽江无处遁形。

  世界文化遗产地(“丽江古城”,包括古城区的古城及玉龙县的白沙古镇)

  世界自然遗产地(“三江并流”保护区)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地(纳西东巴象形文字)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

  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

  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中国首批旅游名片

  ....................................................

  一道道光环降临之后,世外桃源变成了旅游景区。

  

  五年后的重逢

  我第一次到丽江是10年的春节,那时候游人如织,摩肩接踵,街边花红柳绿,流水潺潺。每家餐厅,街边的茶座都生意红火,很多客栈在天井中央燃起火堆烤乳猪,老板或老板娘和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悠闲地喝酒、吹牛,惬意得紧。和很多上车睡觉停车拍照的景区不同,丽江最吸引我的是生活方式的融入,有参与感的旅行会让人更加印象深刻。

  

  其实在1996年以前,就已经有很多人选择在丽江生活、经商。但在那个时候,大部分的人选择了“入乡随俗”,尽量不去干扰和改变所处的世界,因为那时候的人喜欢更多的是丽江本身,而不是丽江所带来的商业利益。在我看来,那时候丽江还是很有活力和人情味的。

  

  现在的丽江,放眼望去只见满街满巷客栈青旅,旅游商店,大多数的客栈生意冷清门可罗雀。而游客只在四方街附近才能比较集中,隐约能看见几分当年的景象。在其他的街巷里游客就稀少的可怜了。街边的水渠的多已干涸,原因是多年干旱,上游早已断水。没有水的丽江,失去了最后一份神韵。

  

  上次到丽江时,我还能遇到几个貌似有故事的老板。随意懒散的装扮,看透红尘的眼神,似乎分分钟都能甩出几条人生真谛警世良言,即便是表演也有着几分诚意。而现在的很多客栈里主持日常工作的人是“管家”,商店里也雇佣了店员,老板们大都在北上广深远程遥控。以前还有人把在丽江开客栈做买卖当做一种人生体验,现在彻底全部变成了生意。

  

  住在浮生缘客栈,和来自北京的为了节约开支让“管家”休假,自己独守“空房”的老板老曹聊天。他和很多来了又走了的人一样,对丽江一见钟情。只不过别人是一夜情,而他选择留了下来。据说那个时候,弥漫着慵懒味道的空气中混杂着火塘里的松木香,让人时刻昏昏欲睡;风中传来的歌声像街边流淌的雪山的水一样,沁人心脾。于是身心愉悦神经松弛的老曹犯了文青病,当即做出了一个决定:爷不走了!我要扎根丽江,为全世界的文青服务!

  当他嘬着牙花子把五星级床品的大床房房价调到80元的时候,我明显看到了他无奈的表情。问他生意何以惨淡如此?他笑笑说,大家都一样。

  

  真真假假的艳遇和走婚

  最初来到丽江的人,是为了看这里的雪山大河,自然风光;是为了体验不同的民族文化和生活方式,是为了享受这里的宁静祥和,而这些是丽江魅力的根本。曾几何时,纳西民族和摩梭人沿袭千年的走婚习俗演变成了“艳遇”。把“世外桃源”变成“艳遇之都”明显更能刺激人的感官,让丽江更加出名,让经济效益更加显著。悲剧也由此产生。在丽江的街头针对游客做了随机的采访,90%的人都会提及艳遇或者走婚。只可惜,他们口中的艳遇是真的艳遇,而走婚却不是真的走婚了。

  

  “得益于”大部分人对于一成不变的机械式生活的不满,“艳遇”这种挑战心理底线,同时又非常具有诱惑性的行为令很多人真心期待的。单纯的想一下:如果可以一夜生情,一生携手倒也是一段佳话。有需求就有市场,当以艳遇为名的“酒托”应运而生的时候,想想那些正为自己“艳遇”成功而沾沾自喜的无知少年真的可怜。千里送炮的情操令人佩服,但是高价买单的时候……真的没有察觉到自己的智商在着急吗?

  

  骗钱就罢了,骗色也算了,可骗钱又骗色实在让人难以接受,简直拿人当猴耍啊!太伤自尊了,以后不来这破地方了!不但自己不来,还要警告身边的朋友也不要来!看看,口碑营销很重要啊!

  

  如果“丽江”等于“艳遇”,二者之间关系平衡尚能保持稳定。在巨大的商业利益驱使下,“艳遇”明显大于“丽江”,并且甚嚣尘上大行其道。这种饮鸩止渴式的商业炒作就好像一个明星靠绯闻上位一样,即便能够成功也是短暂的,丽江也因此而死期不远。

  

  早些年拉市海周边宰客、部分客栈和旅行社之间的“二销”、这两年兴起的酒托,以及每个景区都一样的假货,还有大量的房东集体涨房租……丽江真的做到了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各种宰客伎俩层出不穷。据说现在满大街的“编彩辫”也是一种拉客手段。

  

  当一位身着民族服装的大妈大姐问你要不要用五颜六色的彩色线绳编个小辫,不仅漂亮也很便宜。一般游客会被辫子的异域风情或是低廉价格所打动从而接受服务。在编辫子大妈在服务的过程中会像游客推荐某地旅游或者邀请去自己的家里家访等。游客以为遇到了热心人,殊不知这些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对于一般游客,丽江只是个景区。被宰也只是钱财的损失。但对于一些自认为非一般的游客来说,丽江又是另一番境地了。

  什么样的花儿结出什么样的果

  总有那么些人认为生活在别处,厌倦了工作和生活的压力,渴望某一个地方能给TA一种放松。这个地方最好四季如春,鸟语花香,人人脸上带着善意的微笑,从不问客从何处来。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悲伤往事,聚集此地的目的都是为了疗伤或者为别人疗伤,和他们每天谈天说地纵情恣肆,不用管酒醒何处。

  

  于是TA生命得到了大解脱,从此海阔天空,从此异乡是故乡,从此不修边幅,脏辫、布衫、大裆裤是日常标配。嘴上叼着烟,趿拉着拖鞋,手里牵着客栈老板的狗横行街头,迎着五湖四海游客的复杂目光如沐春风。混迹了一段时间,吃了几个月新城里的土鸡米线,转了几个客栈,认识了几个马路歌手,学会跟着节奏拍手鼓之后,TA俨然觉得自己已经是江湖老炮儿,遇到四眼茫然大包小裹的新入住的房客时露出矜持的微笑,当他以膜拜的姿势给TA点上烟,尼古丁的味道从口腔到鼻腔的刹那间,TA决定要对这个新人说点什么,于是TA说:你知道吗,人生最大的遗憾是活着的时候没有把世界看完……声音淡定平和而意味深长。吧台后的客栈老板笑而不语,像是慈祥的师傅看着得意的徒弟,像是传销的上线看着努力的下线。

  

  什么样的花儿结出什么样的果。急功近利的商人用毁灭性的手段攫取这座古城残存的生命力,肤浅幼稚却又自命不凡的客人被一些似是而非的三观蒙蔽,做了受害者同时做了传播者,成为了帮凶。

  

  丽江只剩一个躯壳

  历史中或是印象中的丽江早已远去,淳朴的民风被经济利益吹散,当地居民还使用三眼井的人家很少,更多的人早已搬进新城中的楼房,他们在算计着自己的房租是否划算,是不是应该给租户加租或者直接驱赶出去。而原本住楼房的租户则在木头房子里想着怎么用更低廉的成本获取更大的利润,是加价还是进假货。作为游客,看不看风光,是否体验民风倒在其次,来丽江没有艳遇才是最大的遗憾,哪怕找到个“酒托”也是聊胜于无。

  

  于是,丽江必死无疑。可以说原本的丽江已经永远的死在了那场地震中,现在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驱壳,徒有其表。所以,丽江已死,有事烧纸。

  

  话说回来,本季的“极限测评”以“洛克之路”为主线,我们计划横穿整个大香格里拉地区。丽江是必经之地和必选的出发点。当我进入古城看到一片萧索的时候想了很多,有平常的用户体验、品牌策划之类习惯性思考,也有多次经过时发生的故事。写了点文字不能算作批判或揭露,充其量是为“丽江”鸣不平,说几句公道话而已。我只是过客,路见不平时喊两嗓子。

  

  图、文:乐游去吧极限测评小组

  

  见世界,遇众生,人生就是一场旅行。

  杂志专栏作家,自驾、旅行、户外媒体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看中华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看中华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